- · 教育信息化如何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三人谈》线上圆桌论坛实录2022-09-19
- · “新课标”实施,如何迎接课程优化挑战?——《教育三人谈》线上圆桌论坛实录2022-09-19
- · 请还中小学校一片宁静的教育天空2022-09-16
- · 科技助力高效学习,探索作业育人新模式2022-09-15
- · 种下一株红蔷薇——让更多师生被看见2022-09-13
- · 智能备授课一站式解决,联想教学教研1+1解决方案为教师“双向”减负2022-09-09
- · 诠释教育的本来与归处2022-09-09
- · 基础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教育三人谈》系列直播第10期实录2022-09-08
- · 体育,该如何“筑本强基”?2022-09-08
- · 面向未来,学校如何变“管”为“治”——《教育三人谈》线上论坛系列直播实录2022-09-02
- ·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推进?——《教育三人谈》系列直播实录2022-09-01
- · 鄂托克教育这一年2022-08-31
- · 山东省嘉祥县:联强扶弱 融合资源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2022-08-26
- · 被需要的信息化手段,如何让1+1大于2?2022-08-18
- · 试论新时期鄂托克教师的精神内核2022-08-16
- · 制定提升幼儿创造力的链式策略2022-08-09
- · “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新模式2022-07-11
- · 共同研讨,助力线上课程优化升级2022-05-17
- · 教育发展新时代,如何赋能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2022-05-13
- · “西安好课堂”,向每一节课要质量2022-04-29
- · 从作业终端到智慧平板:让技术与需求“ 成双配对”2022-04-18
- · 王蕊:以语文活动课堂丰盈学生生命2022-04-13
- · 师生同备课,云上共研讨——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一小学“蜜蜂学堂”在线“起飞”2022-03-31
- · 各学科提高教学备课效率的11款工具!中小学一线教师实名推荐,快收藏!2022-03-25
- · 庆祝“世界木材日”,云和实验小学学生体验“木文化”2022-03-23
- · 凝练教学主张,以学科建设促进教师发展2022-03-21
- · 五维结构模型,推进学校课程建设2022-03-21
- · 深化名师工作室建设,推进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2022-03-21
- · 积极倡导中国少年培育理念,切实深化立德树人学校实践2022-02-10
- · 万里援疆丹心育人 教育之路幸福同行——驻马店市第一初级中学援疆教师雷艳军援疆工作侧记2022-01-25
- · “双减”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须“五破五立”2022-01-25
- · 做了20余年“减法教育”,这位老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成绩”?2022-01-25
- · “双线教学+双师团队” 助力乡村课堂教学2022-01-23
- · 推迟“普职分流”,促进“双减”落实2022-01-17
- · 艺术教育,挖掘学生无限可能——访斯玛特教育集团创始人武志2022-01-11
- ·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施耐德电气的职教探索2022-01-04
- · 西安市长安区:统筹用好“加减乘除”,推动基础教育减负提质2021-12-09
- · 让科技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2021-12-07
- · 劳动教育,助力“双减”2021-12-06
- · 让读书更美好——“双减”背景下优质阅读的邹城市东滩煤矿学校实践2021-12-02
- · 六大实招,打出“双减”增效提质组合拳——陕西省白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双减”工作案例2021-12-01
- · 于此启航 走向世界——温州肯恩大学十周年办学成果综述2021-11-22
- · 根植田园课程,焕发生命灵性——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实践2021-11-11
- · 如何让孩子们和自然建立起深度有效的联结?这些名园的做法值得借鉴2021-11-08
- · 巧用心思,化解幼儿交往冲突2021-11-05
- · 走出美育误区,推动学校美育升级2021-11-04
- · 走出碎片化,今天宜读经典2021-09-17
- · 跨越山河,他用音乐浇灌孩子的梦想2021-09-09
- · 李泽武:立足“全人”,追寻教育理想的明亮星光2021-09-09
- · 寄情山水间,教育返自然——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杨军的育人之道2021-09-09
良师
更多»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