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制定提升幼儿创造力的链式策略

时间:2022-08-09作者:邵丽美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在人类诸多能力中,创造力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种能力。它可以扩展人的思维,使人产生源源不断的新思想。幼儿阶段是发展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师范大学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进行了“问探”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我们以无穷尽的“问”作为探究问题的起始点和生发点,以无止境的“探”作为解决问题的体验点和延续点,培养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迎接挑战的循环中内化认知

“问思探论”是幼儿园“问探”课程实施的实践策略,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内,围绕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并通过与同伴间的合作与探究,在“问—思—探—论—问”的循环中不断发问、思考、探究、寻证,继而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问思探论”是一种敢于质疑、追寻真理的精神态度。“问探”既体现了孩子们求知的欲望,也显现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省思、寻求突破的精神态度。发问是思想的第一步,是探究的动机,一切真理的获得都源于问、证于探。

“问思探论”是一种自由、开放、热情、钻研的成长文化。“问探”即要营造一种自由求知、开放交流、热情探索、专注钻研的成长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才能随心所欲地提问并持续不断地探索。

“问思探论”是一种自主思考、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问与探的结合是“自主学习”与“做中学”的交融。“问”源于幼儿的好奇心,包含幼儿对事物自主的求知与思考;“探”是以探究、体验和实验的方式化解“问”的疑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通过实践应用将认知内化、巩固和提升。

在项目活动中实践探索

“问探”不仅是课程追寻的品质,还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基于对“问探”内涵的理解,园所创设由问引发思、由思促成探、由探寻证论、由论生成新问的课程实施路径,支持幼儿积极主动发展。

项目活动之起:问以引思

案例1:在幼儿参观了物理学院的实验室后,幼儿对实验室里面各种各样的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有了关于镜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不一样的镜子?古代有镜子吗?为什么地下停车场总是有一些胖乎乎的大镜子……

自主发问。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地发问,是其自主思考探究的能量来源。众多的“儿童之问”不仅是儿童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也为课程实施指明了最初的方向。

体验生问。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程度的限制,其提问的内容大多局限在自身的已有经验内。教师和家长需要给予幼儿更多体验感受的机会,借助多样的经历,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以帮助幼儿生发更多的疑问,拓展孩子们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项目活动之承:思以促探

案例2:在“镜中世界”项目活动中,幼儿对镜面成像探索非常感兴趣,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筛选有价值的探究点,并和孩子们一起设计探究步骤和探究进程。两面镜子组成的夹角镜、三面镜子组成的夹角镜、四面镜子组成的夹角镜成像到底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秘密呢?

分析筛选。孩子们的疑问是众多且繁杂的,有必要对这些疑问展开分析。先由教师对“儿童之问”进行归纳,筛选出有价值且可行的问题,而后通过儿童投票的方式选出大家“最想要了解”的疑问,针对这一疑问进行后续的学习与探究。设计探讨。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选定的问题,孩子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法,选取适合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好探究的流程和步骤,有目的、有顺序、有条理地开展行动探究。

项目活动之转:探以寻证

案例3:当幼儿对万花筒进行拆解之后,对万花筒提出了质疑:明明只有一个镜面,为什么看起来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花纹和图案呢?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的探索及集体教学活动的共同探究,让孩子们了解万花筒内有一定数量的彩色玻璃片,同一万花筒中这些碎片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变的,但只要转动万花筒,使碎片发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新图案和新花样。

游戏体悟。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究和感悟世界的方式,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很多都是从游戏中获取的。在“探”这一阶段,我们将以探究万花筒游戏贯穿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区域游戏、小组自由探究等提高幼儿探究的开放性与趣味性,增强幼儿活动体验的主体性与合作性。

教学赋能。在游戏中,幼儿获得的知识是比较零散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一定教学手段的辅助。在“问探”的课程内容中,有些主题适合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组织实施,孩子们在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或者专家针对性的指导,发挥自己的才智与潜能,促进探究的再深入与再发展。

项目活动之合:论以生问

案例4:在探索两面夹角镜得到假设的验证之后,有幼儿追问:“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试试用更多的镜子组成夹角镜,会不会有更神奇的事情发生?”幼儿的追问引来了更多同伴的关注,于是教师在幼儿的“反思追问”中继续搭建材料支架,帮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来感知由多面镜子组合成的夹角镜的成像有什么不同。

总结分享。经历了发现并提出问题的“问”、分析问题的“思”、解决问题的“探”,最后的“论”是一个总结收获、分享经验、反思问题的过程。总结分享即为幼儿提供一个探究过后交流表达的平台,幼儿利用这一契机分享自身的经验,听取他人的故事,在锻炼表现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与发展了自身“问探”的经验。

反思追问。在一轮“问思探论”过后,孩子们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探究的经验也得到了丰富,与此同时,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也有所转变。在螺旋上升的课程实施中,他们发现更多“问”与“探”的学问,继而生发新的疑问,从而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经过课程建设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问思探论”不仅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策略,还是涵养幼儿好奇心、主动性、坚持性、专注性、反思与解释等良好学习品质的策略。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运用“问思探论”策略,深入探究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养成的途径。

(作者:邵丽美 杭州师范大学幼儿园)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