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陶西平: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时间:2019-07-30作者:樊效桢来源:教育家杂志

陶西平: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2018年11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出席第五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并作了题为《改革最终必须发生在课堂上》的主题报告。这位八旬老人至今仍活跃在教育的舞台上。

陶西平,生于1935年,湖南益阳人。195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但不久后便因病休学。1955年,20岁的他参加工作,成为北京市第九中学的一名教师,从此他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普通教师到中学校长,再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一路走来,他始终保持着高瞻远瞩的姿态,着眼于教育发展的未来。

改革开放之初,时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十二中)校长的陶西平,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积极试行他的改革方案,在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做文章,为十二中的教育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像十二中这种公办学校着力进行改革的同时,民办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然而,许多人对民办教育仍抱有偏见。在这种背景下,已走上市级领导岗位的陶西平多次发表讲话,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他曾任《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调研、起草和宣传工作。

20世纪90年代,脑科学研究成了当之无愧的国际前沿领域之一,美国与日本纷纷开始进行“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2006年,陶西平在《脑科学与教育》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脑科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对于激发人的潜能的巨大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脑科学知识的学习。

如今,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教育公平成了陶西平最为关注的话题。在他看来,教育公平已经从入学机会的公平转化为接受保证质量的教育的公平。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陶西平不仅具有前瞻意识,同时也具有实干精神。他既着眼于未来,也立足于当下。多年来,他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先后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丛书》等书,著有《让失败率为零:教育整体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路走来——陶西平教育漫笔》《沉浸于求索之中》《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在反思中创新》等书,这些作品反映了陶西平在不同时期对教育的思考。

六十载春秋与冬夏,支撑陶西平走过漫长岁月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正如他喜爱的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穿过漫长的岁月,我回来了,我还是那颗头颅,还是那颗心。”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6月刊 总第177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