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暑期的成都“啃读”经典活动中,我有幸结识了郝晓东老师。在他的引领下“啃读”经典书籍《非理性的人》,我一下子被“啃读”的方式深深吸引,更被老师的儒雅、博学征服。老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迷茫中的我,我暗暗下定决心:50岁,依然可以选择再次出发。
我的至暗时期
然而,站在50岁的门槛上回望来时路,我不禁头涔涔而心慌慌了。我的恐慌来自工作的变动,而且,我认为自己一直没能走出磨合期。
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了22年后,因为工作调动我来到镇集团学校中心校。我被安排担任中乒校挂靠在学校的乒乓班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一开始,我对工作充满热情。为了给班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家一般的温暖,我为他们打造班级电视台,及时将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景拍摄成短片,发送给家长看……
一学期后,因学校人事变动,我被临时拉去毕业班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环境由乒乓班的闲适自由转换到毕业班的紧张忙碌,加之家长和学生的不信任、搭班老师的不理解……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我没能转换过来,一下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面对困境,当时的我选择了当“鸵鸟”,把脑袋埋进沙子里,对周围的一切选择性视而不见,并且自欺欺人地自我安慰:“反正职称已经到头了,你也没必要那么拼了,再说毕业班老师们都是学校最优秀的,你怎么比得过?歇歇吧!”就这样,我学会了自我放逐。工作于我,就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
转变缘于遇见
非常幸运,在职业瓶颈期,我偶然遇到并加入了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就此开启了十余年的专业修炼,对教育职业的理解与认同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起初把教师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变为一生奋斗的事业乃至信仰的志业,我的人生走向也就此开始转折。
2015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泰州市姜堰区新教育实验开放周的活动。我看到了教育的新样态——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晨诵、午读、暮省”等行动跃入我的眼帘……在跳出“井底”之后,我见到了教育的广阔天空,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有活力。
从姜堰回来后,我多方打听,寻找进入新教育的路径,同时,我踏上了实践新教育的“模仿”之旅。我发现,模仿开放周上看到的班级命名、装饰教室的做法,就是在缔造完美教室;模仿管建刚老师在班级实施的“童眼看世界”班报的编辑制作,“百字可乐我的书”的创作,就是“暮省”课程的一种呈现形式;完善独创的班级“虎娃电视台”的编辑播报,和新教育倡导的班本课程源于同样的方法论。
但如果不从深层次领会,仅仅是简单照搬、复制他人的治校之术,恐怕不能给自己和学校带来更多实质性的成长。此时,我遇见了新教育种子计划。我和全国几千名一线教师一起,成为新教育种子计划教师。从那天开始,我真正成为一名新教育的“新教师”。参加课程学习、坚持打卡、撰写读书心得,这是遇见新教育后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新教育的“三专”理论逐渐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即使再忙,每周二带着家长朋友们一道线上“啃读”育儿书籍,我坚持下来了;即使再累,每周四带着学校青年教师开展线上“啃读”活动,我坚持下来了;带着孩子每月共读两本经典书籍,我也坚持下来了……虽然跟我一起共读的老师只有三位,但我坚信“星星之火”必将燎原。家长朋友们每周询问共读内容,让我看到了家校“啃读”的意义;孩子们在阅读交流课上的表现,坚定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
今年,我50岁了,但我依然选择在新教育的引领下,再次出发。
作者:金霞|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
来源:《教育家》杂志社2022年12月刊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