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人才是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地市级农科所则是农业创新成果在区域农业产业中熟化落地的重要基石。回顾我国农作物育种历史,地市级农科所育成的品种占全国60%-70%,为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与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这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以地市级农科所为例,目前全国地市级农科所在职科技人才约有3万人,其中近2/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6.6%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需求日益增长,现行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难以解决当前问题,当下基层农科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创新型学科带头人孵化力度不够,职称申报、聘用机制和实际工作有脱节。地市级农科所基本上进行的是应用型研究,而省级以上农科所主要进行的是基础型研究。二者有着本质区别,导致同级职称科技人才在申报项目、研究成果积累上存在较大差异。以江苏为例,近年来地市级农科所正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不足30%。随着近一两年大批年轻科研人员的招录引进,地市级农科所对人才的孵化力度和高级职称需求的供给间矛盾愈加突显。
二是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之间人才流动机制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和推广体系职称序列的互不兼容,导致人才流动不畅、资源无法高效整合利用、成果及时落地无法保障,也不能第一时间送到农民手中,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打通。
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关建议如下:
优化地市级农科所人才资源配置结构。进一步向基层一线科研人才倾斜,加强创新型学科带头人孵化力度,完善制定适应新形势基层的高级职称评聘标准。开辟高级职称岗位聘用“直通车”和“绿色通道”,贡献突出的专家可特设岗位,不受岗位设置比例限制;同时实行分类、分层次人才评价机制。
畅通地市级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人才流动机制。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是相辅相成、交叉融合的体系,两者都是在为地方“三农”服务。将农业科研系列与农业推广体系的职称兼容互认,拓宽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通道。
加强地市级农科所复合型和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大地市级农业科技人才的专题培训、挂职轮岗、学习交流、驻点蹲点的力度,提升新时代地市级农科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作者:秦光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