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我为学生划“ 边界”

时间:2018-03-19作者:刘 宇来源:教育家杂志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景——

情景一: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跑到办公室告状,说某位小朋友不经过允许动他人的东西。当你去问这个孩子为什么动别人的东西时,他很可能睁着大眼睛,一脸茫然。

情景二:老师不在教室,教室里炸开了锅,孩子们肆无忌惮地高声喧哗。直到老师走进教室,教室才归于安静。

这些情景触发了我的思考:在一个班集体中,我们要带给孩子们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集体荣誉感吗?这对于孩子来说似乎太遥远了。我以为应该让他们懂得人与人相处的边界。

什么是边界?简而言之,我是我,你是你。这意味着,我们是不同的个体,会有交集,也有彼此独立的部分。我们应该尊重这个独立的存在,不随意侵入,这就是“ 边界”。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把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比作石头掷在水面上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圈水轮的中心,水轮距离石子的远近好似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因为在中国社会里,人际的亲疏远比边界要重要。

可是从人的发展来说,孩子从萌生个人意识开始( 大概2岁前后),就应该引导他建立边界感,这是人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一步。边界感能让孩子充分明白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也不是我的——这是建立边界感的基础。只有孩子的边界获得了尊重,他才知道去遵守规则,建立秩序。

同理,在班级中,只有每一个孩子的边界建立清楚,班级才可能形成大家都愿意去遵守和执行的规则,并形成秩序。而这样的秩序能让孩子们体会到集体的发展和变化带来的利益。

 

我为学生划“ 边界”

 

帮助孩子建立边界

达成对独立空间的共识。虽然教室是公共空间,但是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们确认他们各自在教室中的独立空间。独立空间首先保证了在班级中孩子不被他人打扰的可能。

孩子初入学时,我会带着孩子们讨论哪些是班级中的独立空间。让孩子们认识到,课桌是自己的独立空间,老师和同学是不可以随意打扰这个空间内的人做事的(上课违反规则除外);讲桌是老师的独立空间,老师批改作业时不能靠讲桌太近,需要有一个安全距离;当班级的阅读区和情绪调整区有人时,同学是不可以强行再加入其中的,否则会打扰别人。

教室中独立空间的建立,让孩子们透过自身的体验清楚地在生活中界定“ 我的空间”“ 你的空间”,体会了“ 边界”一词的含义。

用外显的设计帮助独立空间的建边界的建立,不仅需要孩子的体验,还需要外部环境的促进。为了保证独立空间的存在,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设置了“一米线”,并把“一米线”贴在地面和墙面。

吃饭时,排队舀饭的同学需要站在一米线外等待前一位同学舀饭;老师面批学生作业时,等待的同学要站在一米线外,保证不打扰“ 一米线”内老师和正在批改作业同学的交流。

为了避免前后左右的课桌摆放侵占他人的空间,我们又设置了班级座位对照标志,孩子们通过对照这些标志就能清晰对自己的空间进行判断和调整。

有了这种外显标志的,在班级中如果有同学想要占用更多的空间时,前后的同学就会指指标志说:“嗨,你超过‘ 一米线’了。”这时,尽管这个孩子不情愿,但是他会退到“ 一米线”外。

 

尊重孩子的世界

武志红先生在《如何毁掉一个孩子?〈黑镜〉的答案是保护Ta》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需要确定边界;以“ 为你好”为出发点而无视边界,会毁掉孩子;与其自以为是地控制另一个人的人生,不如选择去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己长大。对此,我深以为然。在班级中,我们需要给予他们犯错的权利,更要赋予他们长大的机会。

允许孩子试错。没有哪一个孩子不犯错误。试错,才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会独立,在家不依附于家长,在学校不依附于老师,成长为真正的自我。

有一天,一个孩子对我说:“刘老师,可可吃树叶啦!”“哦,好的。我知道了。”那个孩子见我一脸平静又强调了一次:“ 她在吃树叶!”“ 我知道了,乖乖。为什么不可以呢?”“可是她会肚子痛啊!”“也许。但是她不吃怎么会知道不能这样呢?”当我去问吃树叶的可可感觉怎样时,可可说很不好吃,嘴里涩涩的,树叶的味道不像故事中小熊说的那样嚼着“ 那么好”。

贝贝一年级下期时突发奇想,要用奶瓶喝水。妈妈觉得很丢人,于是告诉我,希望我劝劝贝贝。我对贝妈说:“ 就让她试试吧。试了就知道该用还是不该用了。”结果第二天,贝贝真的带来了奶瓶。班上的同学哈哈大笑,贝贝觉得很尴尬。我问她奶瓶喝水方便不?她说一点也不方便,从奶嘴流出来很慢,不能喝个痛快。我问她明天还带奶瓶不?她说,坚决不带,太丢人。

有时我们会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人“干着急”,替别人担心,替别人觉得丢人。我认为,这就是超越了边界。“为什么不可以?”“那就试试吧!”看似是放任,但是我们只要保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就不放让他试一试,而只有当孩子真正经历了,他才会“ 吃一堑长一智”。

大空间小主人童年时的我们总想做很多事。而成年的我们总会忘记自己怎样长大,忘记曾经那个小小的自己有多盼望能荣耀地站在班级中为大家服务。

在我们的班级里,我和孩子们一起为教室划分区域,每一个空间和时间都有不同的管理者,班里的孩子人人需要为班级服务,人人都是教室里的小主人。孩子们通过自主申报,最终成为负责区域管理的小主人。管理的空间大到清洁区,小到一个储物盒、一个开关、一档书架、一个角落……这些在大人眼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空间,对孩子来说却是很大的责任。孩子们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郑重地写下作为管理员的承诺,也写下对同学的温馨提醒。而老师在班级中的作用则是监督、促进、支持每一个小主人的工作。

 

推动学生的发展

我注意到,因为懂得了边界,孩子们在秩序和规则方面有了令人感动的进步:下楼参加大课间锻炼时,看到一年级的小朋友集合排队,他们会停下脚步让弟弟妹妹先走;参加集体朝会时,为了不挡住身后的同学看班级展示,他们会轻轻蹲下身来;班级存钱罐里有一张放了整整一年的一元人民币,却没有一个孩子把它占为己有……边界的确立为孩子们带来的是秩序,每天他们很清楚参与班级管理和服务的时间。

良好的秩序感推动着班级规则的形成。在不同的时间,他们会在成长中形成新的规则。我现在所带班级的孩子们在升入二年级后又形成了新的规则:

出入班级路线:前门进,后门出;喝盒装牛奶:喝光、压扁、取吸管;打扫教室:合作、安静、快速……

当然,尽管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但是,他们依然会有越过边界的时候,也会有不遵守秩序的时候。

可是,更多的日子,他们会把“ 一米线”记在心中。随着年龄的长大,他们会发现,“边界”并不是硬邦邦的,非此即彼,它也是有弹性的,它所带来的并非淡漠或者隔离,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自由,与亲人、和师长、和同学朋友,有了这个边界,人际关系更成熟。(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