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语文课?笔者在语文老师朋友圈发起过一次“头脑风暴”,收到了很多答案:生成与生长的语文课;好课如好文,凤头、猪肚、豹尾;师因材施教,生善思乐学;教得用心,学得开心,教有所思,学有所得;声情并茂,让学生陶醉的语文课就是好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的好课,当然语文味儿要凸显,我从平时观课、评课中有所思、有所得。
有“朗读”的语文课是好的
朗读是语感训练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语感,很多老师都认为重要,但做起来大多没谱。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而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共同作用。
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课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是三个层次。而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把“朗读”想窄了,以为“读整齐,读响亮”就是朗读了;二是把“朗读”压扁了,时间随意压缩,没时间了就少读或不读;三是把“ 朗读”看轻了,朗读不考,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
什么样的感情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态才能表达出来?三个层次的朗读分寸如何把握?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就“朗读”而言,语文老师“ 大有可为”,值得深研细品,斟字酌句。
本校语文“ 朗读课型”就是基于此,分成朗读板块——概括板块——积累板块(微写板块)。朗读占20至25分钟。美课文多层次朗读,长课文择重点朗读,特色课文抓特点朗读,“ 读”占鳌头。一位老师教《丑小鸭》时配乐朗读,入情入境的范读,将学生带入童话的世界,她们随着丑小鸭的命运哀叹、气愤、怜悯、哭泣,最后学生们带着泪珠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它是一只白天鹅!”这哪里还是上一节课而已,这分明是一段难忘的情感经历。好的语文课,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练习朗读,舍得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有“思悟”的语文课是好的
语文课少不了理解品悟,本校的“品悟课型”,由品悟板块——质疑板块——微写板块构成。学生在预习和小组交流时要完成“三批三画”。“三批”指批归纳、批联想、批写点;“ 三画”指画出重点句、画出关键词、画出疑问处。在品悟课上,第一板块的品悟与对话,约20至25分钟,学生往往让我们刮目相看,她们的书上批注得满满的,交流时侃侃而谈,振振有词,确实能谈出“ 个性化解读和思想”。
“学贵有疑,有疑则进”,要让孩子敢问、善问、拓问。敢问障碍性问题。如学《鸟的天堂》一文,有学生问“ 天堂”是指什么?这就是他真的不懂的地方。善问探究性问题。如学习《咏柳》一诗时有学生提出“春风那么柔和为什么比作锋利的剪刀呢”,从而引出了比喻的缺陷性这个专业性问题。这不能不说是质疑能力发展对学习的促动产生的效果吧。拓问拓展性问题。如学了《四季的脚步》,学生问“知了为什么夏季才叫呀”,引申出了一个自然问题。
以疑激思,以思促悟,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思悟的课堂,有了碰撞的课堂,当然应该是好课。
有“链接”的语文课是好的
语文教学依教材又超越教材,是“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体现。“ 小学”姓“ 小”,但“ 语文”姓“ 大”,“ 小学语文”应该是在“ 小天地里作大文章”。树立大语文观,语文课有责任将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 放长线,钓大鱼”,让阅读链接为学生铺路架桥,让学生从这些相关链接中汲取语文素养。
如学习《小狮子爱尔莎》,推荐阅读《野生的爱尔莎》一书,学生兴趣大增;学习《蜜蜂》,阅读《昆虫记》这本书,为学生打开一片奇异的昆虫世界,让学生在其中探秘、拾趣;学习《齐天大圣》,阅读《西游记》,学生讲起各种故事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