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以文化人,提升教育软实力
         ——访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局长哈宝泉

时间:2018-03-13作者:吴爽来源:教育家杂志

 

2017年12月19日下午,由山东省政协等单位主办的“全民阅读·委员立行”系列活动在山东广播电视台演播厅落下帷幕,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局长哈宝泉获得“优秀征文”奖,并应邀作为获奖者分享读书心得。提起哈宝泉的“爱读书”,这让很多人赞不绝口。

2018年,哈宝泉把聊城市的教育主题定位“ 文化培树年”,他希望通过培树“厚德重教、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的教育文化,引领聊城市教育的发展。岁末年初,回望聊城市的教育发展,绕不开三个关键词——校长职级制改革、名校办分校、“321”发展思路。而哈宝泉认为,聊城教育的发展,背后都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采访中,每每提起“文化”在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哈宝泉便兴致盎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培树教育文化要“抓铁有痕”

记者:2018年,您把“培树教育文化”正式提上聊城教育发展的日程。聊城市的教育发展,需要怎样的文化引领?当下,该如何汲取文化的力量?

哈宝泉: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我把它归纳为“ 十大魅力”: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无远弗届的远大志向、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2018年,我们将在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培树教育文化,汇聚发展正能量,就是要用积极先进的文化,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塑造教育工作者的美好心灵,丰富教育工作者的健康情感,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智力水平,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为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教育文化的培树,如何才能落到实处?

哈宝泉:首先,要提高认识。全市教育系统要大力培树“厚德重教、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的教育文化,汇聚发展正能量。认真领会教育文化目标内涵,充分认识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凝心聚力,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其次,要制定计划。列宁说:“任何计划都是尺度、准则、灯塔、路标。”要实现教育文化目标,必先制定详尽的计划。教育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创建工作,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要在教育文化目标的引领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 县市区教育文化”“ 乡镇办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 班级文化”。

最后,要常抓不懈。古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力培树教育文化要坚持常抓不懈,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上下功夫。要使教育文化目标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增强目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记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您认为教师该有怎样的“ 担当奉献”精神?

哈宝泉:“担当奉献”是由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这是教育文化目标的“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 担”的解释是“ 以肩曰担”,即“担负”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担当”释义为担负、承担。往大了说就是一种责任感或者使命意识;往小了说就是不怕困难,敢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责重山岳,能者当之。”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修养,砥砺思想品质,提升能力素质,切实做到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要树“正气”。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说道:“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有了浩然正气,才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能坚定理想信念;要显“豪气”,“ 舍我其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豪气,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实践证明,任何成绩的取得,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勇于担当的豪气,推动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要有“勇气”。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大力弘扬担当、奉献精神,“干好聊城教育事,何计任中任后名,不惧白发生!”各个县市区教育局、各个学校都要有勇气担当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把教书育人工作干好,让人民群众满意;要有“底气”。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肩才能担道义。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不注重学习积累,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底气需要成熟的心态涵养,更需要过硬的本领来支撑。只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积累锤炼,注重研究分析,吃透情况,把握政策,掌握方法,提高本领,才能铸就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 底气”。

“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本义为“ 献祭”,两个字合起来,“ 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奉献,就是爱,是对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用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教育事业的美好蓝图。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