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在家上学,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

时间:2017-04-14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

“在学校建立之前,人们都是在家上学的,只不过在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以后,在家上学才成为了新生事物。”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介绍,在美国,“在家上学”已成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之外的第四种专门的教育类型。

 

在家上学的孩子何去何从?

 

许多专家表示,似乎没有必要将“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完全对立。王佳佳认为,“在家上学”的出现使得教育多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形式,最终的核心指向是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对于在家上学的群体要予以更多关注,研究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或模式更适合他们的成长,这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王佳佳看来,“在家上学”的出现带给学校教育的提示是,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或没有得到关注的学生群体。在教育的变革方面,曾经是学校很强势,后来家长慢慢成为一股新的力量,家长们以家长委员会的身份参与学校教育,现在又出现了在家上学的群体,这样的变化必将引导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学生的诉求。

谈及教育部的新政,事关“在家上学”的合法性,而仔细研读文件可以发现,《通知》并未对其进行强制性的约束。《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除加强对传统控辍保学重点群体监控外,要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

《通知》指出,适龄儿童、少年未按《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学校及教育部门要立即落实失学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责任;对于因身体健康等原因确需缓学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向县级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方可缓学,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虽然许多“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们从这一模式中获益,但他们的共同认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在家上学”。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除了要对自己的教育水平、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社会沟通能力等进行评估,还必须有客观、理性、冷静面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