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在家上学,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

时间:2017-04-14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化履行各方义务”,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这是国家首次高度关注“在家上学”。

教育部这一《通知》的发布,将“在家上学”这一小众群体推送到大众的视野当中。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为何选择在家上学?他们在家如何进行学习?作为“主动辍学”的群体,他们没有放弃接受教育;但在新政出台后,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有多少孩子在家上学?

 

“远昭今年24岁,他从7岁开始在家上学,有时一两年在学校,有时一两年在家,从初中开始完全在家学习。”在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在家上学 —— 新的路口”LIFE沙龙上,远昭的父亲康平介绍:自己曾经在家上学的儿子,如今是一名编剧兼脱口秀演员。

作为全职母亲,张冲介绍:自己的女儿目前10岁,孩子3岁时上过一年幼儿园,5岁时上过一年的学前班。因为孩子的不适应,此后的时间她一直在家上学。“孩子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她的英语相当不错。”在张冲看来,正因为孩子一直在家学习,所以她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这也许是“在家上学”的优势所在。

据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在家上学”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佳佳博士介绍,截至2017年2月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人数在5万人左右,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量约为6000人。

 

在家上学,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

 

王佳佳博士表示,对比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当时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人数为18000人,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约为2000人,如今密切关注及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在逐年增长。

 

他们为何选择在家上学?

 

或因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或因处理不好与老师及同学的关系,一些孩子逃离了学校教育。而关于孩子在家上学,谁来对孩子进行辅导与教学?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团队与学习同伴?如何保证孩子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受到各方关注。

王佳佳博士表示,分析学生“在家上学”的原因,他们既有主动的选择,也有被动的选择。比如,有的孩子是因为不适应学校教育,不得已选择了在家学习;也有的孩子是因为父母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不看好目前的学校教育模式,希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些尝试。

从“在家上学”群体来看,这些学生的家长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80%以上的家长是城市居民,并且有过出国的经历。课题组还发现,有一半的“在家上学”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教学经历:或是学校老师,或是受过师范教育培训,或是有着相关的教育经验。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