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过程、方法、手段。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师建构自我认识与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生命历程以及个人意义之间关联的建构过程。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课程建构是提升育人水平的“风火轮”。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外在体现,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结果。因此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教师既是学校课程建设者也是课程实施者。提高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实现学校持续发展、内涵发展的新途径。
有学者认为,课程的存在有四种表现形态,即:专家课程、教师课程、师生课程、评价课程。
学校课程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就时下学校发展水平看,绝大多数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都应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建设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国家课程意志的落实,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按照课程存在的四种表现形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学校课程层面的体现,就是将“专家课程”转化为“教师课程”“师生课程”“评价课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课程”。因为,教师课程是教育实施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主要回答的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形成这一预设的过程依赖于教师个体对课标、教材、学情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能力。教师课程的形成是学校课程实施的起点,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过去教育常说“教师备好课,教学质量的一半已经有了保证”。所以,如何带领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又一途径。近些年来,学校在提高教师课程构建水平上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开展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
现实教学中,常常有教师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自主建构能力低,没能将专家课程很好地转化为教师课程,没能很好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2008年9月学校开展了学科核心基础知识研究。该项目旨在通过一轮课改教学,在所有学科的模块教学中,以单元(或章)为单位形成较为系统的教材分析;提高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出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建议,积累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和单元检测试题,积累教学素材,为后一轮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校对学科核心基础知识是这样界定的:学科核心基础知识能够体现学科属性,在整个单元或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某一方面学科能力的知识。
研究的基本内容(各学科研究组通过集体讨论完成以下工作),一是确定本章或单元(也可以按学科体系划分)核心基础知识是什么。二是明确确定的依据:所确定知识在整个单元或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或作用、所确定内容承载着怎样的学科思想或体现着怎样的学科属性、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学科能力或技能。三是提出教学建议(包括课时分配、教材处理、训练安排、教学素材等)。四是巩固与检测:课堂反馈性练习、课后作业(分A、B组,A组要求人人过关,B组为优秀生必做)、单元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