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兴思教育:从兴趣和思变抓住教育本质

时间:2016-05-10作者:李相和来源:《教育家》2016年5月号

做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首先应以人为本,从人的成长需求认识教育,以孩子的审美兴趣和生存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其兴趣爱好和思变能力,这就是兴思教育——兴趣、思变,引兴启思,塑趣求变。也就是说,教育要依据人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遵循社会政治需求,适应时代的变迁,引领学生做到兴有理想,思有智慧,动有目标,进而逐渐与社会、政治融合为一体,最终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审美兴趣是人生的起始

 

人的一切努力来自于兴趣动机。顾明远先生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而兴趣和美又是衍生关系,兴趣源于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美丽的地球所孕育的这个世界处处皆艺术。孩子从一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享受着美的视觉,接受着美的教育,从事着美的行为。孩子的第一次涂鸦就是他对这个世界一种审美意识的表达,随着年龄、体验、眼界的不断拓展,随着对形象美、科学美、社会美的不断认识,他的审美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譬如,小时候理想是当画家、舞蹈家、歌唱家,这源于他的自我体验;上学后认识范围宽阔一些,他可能对教师之美、医生之美、军人之美有了追求;再随着学识、眼界的开阔,他可能对运动之美,科学之美充满好奇;等上了大学或参加工作之后,他可能对政治之美、金融之美、管理之美等等产生了具体的理想追求。所以教育应随时而为,从美出发,引导孩子感受并认识自然美、生活美,以此为起点,辐射社会美、国家美等价值认同和理解,达到自我生存与社会需求融为一体的生态。

审美兴趣对个人人生幸福指数和社会稳定具有相对重要性。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体现出审美的社会功能性。“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先生看来,以美育代宗教,可以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接受纯正的艺术熏陶,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王国维先生在《去毒篇》中这样阐述:“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他从客观上表述了美学、宗教的本质属性就是对人与社会的功能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中国审美文化在未来十五到二十年将是人们幸福指数提升、社会稳定的主流文化意识,而审美意识作为一个人个性情操和心灵美的反映,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进而塑造人高尚的品格,达到自我与他人认同,自我与社会相融,形成主动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骨干力量。

审美意识不断地提升——即美育,其本质是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指引,开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在我国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2015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充分说明美育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思变是“存在”的前提

 

当生命诞生之日起,其生存能力培养就是一生中最重要事情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动物如何培育下一代有了充分认识,无论是生物链顶端的老虎,还是低端的昆虫,它们在孩子幼小时期就按着生存法则对自己的子女进行隐藏、打斗、捕食等生存技能的训练。动物如此,人更是如此。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其生存技能也相对简约,但人生存的环境相对复杂和变化多样,要想在不同年龄段获得不同生存本领,就需要个人和他人对其进行不断培育和训练。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存环境的速变,人的生存能力相对于动物来说其变数极大,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所以能力和思变需要紧密结合并不断创新。从石器猎物到网络订购,从钻木取火到航天卫星,可以看出从古至今适应生存思维能力和追求生存思维能力即思变能力是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的,所以基础教育应以培育学生生存能力为主,从“存在”开启人生教育,培养生存思变能力,这既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的,也是使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兴趣和思变角度构建教育生态系统

 

办学无非遵守两点:一曰道,二曰术。学校办学之道的本质就是为孩子未来的生存发展奠基,而课程、活动、课堂、教法等都是“术”,都是为育人之道服务的。从兴趣特长和个性成长来看,小学教育办学思路当从审美兴趣出发,不断引导学生兴趣发展,培养其相应的追求能力和习惯,同时促进其思变能力不断提高。当然,人是社会人,会不断进入社会、参与社会,附加的教育目标应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以及社会参与而相应增加。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