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答题的痛苦
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尤其是探究类试题,学生只能用过去的经验(教师传授的解题方法)加以应对,所以答案在所难免地出现空话、套话乃至风马牛不相及的话。现代文阅读题不能拿满意的分数。这种现象的出现,大概除了有教师教得不得法、学生学得不扎实的原因外,还应该有命题者命制题目的因素吧。
如 ,阅读《溜索》选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这个题目的得分率非常低,就其答案来看,表现特色不够明显,学生难以组织答案。于是就为了答题而应付,难以中命题者的下怀。
又如,阅读《牛铃叮当》,完成文后题目。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这里参考答案罗列了4点,但学生很难企及,尤其是③、④两点,这样就有些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命题者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去给学生设置答题障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而且问的是艺术效果,那我们就应该从艺术效果方面去组织答案。艺术效果是通过某些手段技巧,使文章可以更好地表现,或者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但答案里第一点只能称为点题,不能说是点明文旨。
可见,命题者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标准去严肃、严格、严谨地命制题目,考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方法及对策
中国的考试,其实就是靠三个字——熟练度,对于语文来说也不例外。这里的熟练度不仅仅指多做题,还包括多阅读,多背诵。具体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做到精读与泛读结合。在高中阶段,许多人认为读文章就是为了做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仅仅靠做题而阅读的那点文章是不够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大量的阅读是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题,更重要的是还要多进行泛读训练,扩大阅读面,培养语文素养。(二)适当学着写点文学评论。写评论对文章的理解要深刻全面,还要求懂得评论常用的术语。在语文阅读题的答题上需要大量专用名词术语,对于这些名词术语不仅要知道其内在含义,还要能根据自己对术语的理解,举出相应的例句,这样才算真正地掌握,并能在答题中熟练地加以运用,因此,读一点文学评论也是有必要的。(三)及时纠正错题,做出反思。语文和其他科目不一样,思维的过程相对直接,逻辑性不是很强,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错题纠正这个层面上,更应注重反思“为什么”,联系文本阅读。
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节选自《彩色的荒漠》)
该选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答案】辽阔、荒凉、单调。
在这个题目答案里,许多学生寻找答题要点不够全面,在纠错后,必须结合文本进行再思考,提升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在现代文阅读中应对文学类文本一定要做“大师”,广泛地阅读不同时代的名家名作,也要做“老师”,全面地掌握答题技巧,解题时方能从容面对。
此文是笔者的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