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校园场景中师生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正逐步日常化。该进程中产生的教育行为数据已成为校本级数据资产。如何系统构建数据采集、加工与分析机制?如何依托数据洞察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决策?基于实践探索,吉林省德惠市实验小学构建了“一核三维三阶”数智化转型模型,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本模型以“学生中心”理念为行动内核,强调所有管理转型与教师发展行为均指向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校本实际确立三维提升路径:其一,强化学科实践维度,通过真实情境下的活动设计优化知识应用;其二,深耕课程改革维度,推进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实践转化;其三,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维度,贯通目标设定、过程实施与质量评估全流程。依托希沃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研体系,构建“课程—教师—学校”三阶分析画像,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课程画像:思维型课堂范式创新
课堂教学作为核心场域,其中师生行为数据的结构化采集与分析成为提升教学效能的关键。学校借助教育专用大模型与希沃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实现教学数据的无感采集与报告自动生成。课后自动生成多维数据画像,融合量化分析与质性评价,构建基于循证教研的精准分析框架。该报告画像能有效提升课堂观察的客观性与教研指导的针对性,为教学策略优化提供实证科学依据。
教师画像:研训效能评估体系优化
基于纵向课堂画像数据的积累,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动态档案。通过可视化呈现“授课—评课—反思—改课”的完整轨迹,实现研训成效的外显化表征。该体系具备双重价值:教师个体可快速定位发展瓶颈,实现精准改进;管理者可及时识别群体特征,设立差异化干预策略。数据显示,该机制使校本研训效率提升37%,教师教学反思深度增加52%。
校级质量画像:多维评估模型构建
参照新课标等政策导向,本校构建了一个包含2个维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8个视角、28个观察点的课堂教学质量分析模型,通过希沃魔方平台实现过程性数据的结构化分析。该画像具有以下特征:科学性、全面性、操作性,为教育质量监测提供可靠决策支持。
根据校级画像进行分析,教师在课堂艺术、课堂调控、评价反馈、学习体验等方面的数据表现较好。得益于学校长期关注并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的研培工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调控能力较强,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善于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激励学生学习;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感受。
数据画像显示,学校在思维激发、目标达成、整体发展、合作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这些数据表象提示学校研培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应领域要投入更多关注度。例如在思维激发方面,教师可设计更多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目标达成方面,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确保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展开。整体发展维度,应注重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均衡发展。合作探究领域,可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本质是工具理性的价值实现。学校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应用驱动—数据支撑—机制迭代”的良性发展模式。基础教育学校在推进数智化转型时,既要重视智能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关注教师数据素养培育与校本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后续,学校将继续探索利用以课堂智能反馈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手段产出的数字资产优化教学、教研、师训工作转型机制,实现纵深性数字化校园变革。
张颖|吉林省德惠市教育技术服务中心
汤朝辉|吉林省德惠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