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孤独的本质在于缺少理解和共鸣

时间:2023-06-28作者:崔知俣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首先我们要理解概念,孤独本身不单纯限于实在界中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所谓的孑然一身也与孤独本身没有直接联系。孤独的本质在于缺少理解和共鸣,在于尝试与外界联系,却以失败告终;因此,这种封闭状态往往会诱发多种尝试行为,为了让心灵得到一份理解和共鸣,人类会通过各种途径试图描述自己的情感困境,逐渐构造了后现代的语言乃至艺术形式。

在拉康眼中语言作为最早被纳入人类社会的符号系统,其本身具有多重结构意义,并以能指和所指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体现着这一重要的精神分析概念的内涵。人类所有的情感都必须在关系之中才能体现,无论是主体之内还是主客体之间。

因此,孤独并非表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包括交流或是其他社会活动),因为没有关系就等同于没有情感,不会使主体遭受孤独带来的割裂;相反,孤独是一种单方面输出的关系形态。典型的思辨模型,就是在父母离异的情况下儿童往往回避社交,亦或是不当社交所带来的过度补偿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因父母单方或双方的抛弃带来的强迫性重复行为,也就是孤独症候群的体现。而其内在逻辑是:父母本身就应该爱护孩子,而离婚则代表了其一方或双方的抛弃等同于不爱;儿童便会认为是自身错误所导致的这一结果。

在此情况下所形成的孤独症候群特质如上文所说的两类行为,其本质在于自虐,一方面基于自身道德水平,通过超我对自我做出惩罚,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抛弃行为会对心灵形成愈加强烈的影响,这种惩罚便会在日后不断重复。

上段例子中的孤独形态表现在“抛弃”这一理解上,在于主体的认知谬误,从而形成了单方面的情感补偿。这样的孤独形态是最简单的形成方式,即被动形成,来源于主体的幻想。社会中多种孤独形态常常并存,其构成极为复杂,而其表现形式也不会如此显性的暴露于人际关系中。

上古时期,实在界中的“力比多”(弗洛伊德对于人性本能所提出的概念)完全指向了生存的基本必要,不会关注实在界的荒谬性,毕竟当时主体的自身价值仅仅停留在“活命”上。而如今后现代文学典型在东欧文学中流行“丧”文化,一种厌世,一种“无人能理解我,因此我宁愿幻想有另一个世界”的意识形态。网络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幻想,在这里主体和客体可以是任何人,于此便能在主体意识中无限拉长与客体的距离,为孤独本身创造了先决条件——即我可以幻想出孤独,我可以营造出任何人。

如今网络社会中的“地狱笑话”(指完全不顾及道德性、民族性以及政治性的笑话)风靡,为何这样的现象可以被理解成典型的孤独形态?

有关于幻想的描述,精神分析认为这是实现欲望的途径,而拉康则认为这是一种规避实在界荒谬的途径。我们生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现代社会的虚假:生便是死,而又要人为规定如此多的价值。因此,拉康理论中的实在界代表了纯粹的荒谬,符号语言建立起人为理解的诸多价值。而幻想的本质则是凝视,因为凝视本身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作用,也就是关系。没有他者的凝视我们无法定义自身的存在,这也解释了为何临床中患者的诸多幻想都有他者的存在——即他者注视其欲望的实现,只有在他者的注视下,主体的欲望才得以存在,可以简化为“炫耀”这一概念。拉康的凝视理论最早受黑格尔的辩证法启发,而后在其结构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于此,所谓“地狱笑话”本质也是一场幻想,只不过这种幻想既没有提供笑点,也没有实现欲望,而是赤裸裸地把实在界的荒谬性摆在人们面前,把人性中的残暴与戮气呈现出来。人们不再是因为笑话本身发笑,而是在嘲笑地狱本身,这是在道德水准上对于人性的蔑视——一种彰显自身权威的方式。“你们觉得这很恐怖?我只觉得这很好笑”便是其本质逻辑。于此,地狱笑话便提供了主体与客体间道德认知的割裂,而主体以此营造出了权威现象,即你们所害怕的无法理解的,仅是我的乐子而已。这恰是孤独形态的体现,因为它既满足了关系上的不对等,即价值观冲突,也满足了主体自身对客体的幻想,即他人害怕我——“若是我无法得到他人的关系与照顾,那么就让他们怕我,这样我就会被定义是存在的”。

其实大部分孤独形态都是被动产生,并且孤独本身并非有任何贬义色彩,正如我上文所描述它仅是一种存在形态。诸如“地狱笑话”这类孤独形态是一种病态的体现,并不是因为它不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因为思想难以被定义为好坏或适不适合发展那样简单;而是因为它试图挖掘实在界的荒谬性并以此作为力量。

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一味深度地挖掘实在界,以拉康派哲学视角来看,诸如《易经》这样的文化著作其实就是挖掘实在界的一个典型表现,实在界是法国拉康用语。指由想象界与象征界结合形成的人的现实存在的环境,其试图以自身哲学视角解读气或是阴阳,而走火入魔便是形容陷入其中太深的人;人的消极情绪大体可分为两类:焦虑和抑郁,而此二者都诞生于实在界:焦虑是对于实在界不可预测的荒谬性的恐惧;而抑郁则是直面实在界的荒谬性时,陷入了无意义观念的漩涡。因此抑郁症患者的本质在于其进入想象界的功能受挫,而直面虚无,其与他者的关系也因此被割裂——因为关系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幻想,关系的对象客体对于主体而言也是处于实在界的。

于此,抑郁症患者的存在不再被定义,诸如自残等行为其实就是对于主体自身存在的确认,是主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实在界的荒谬性给予了我们建立符号发展社会的动因,同时也可作为趋向毁灭的动因——“地狱笑话”中各种极具破坏性的案例可作为证明,但这类主体主动形成的孤独形态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防御机制。心理学在个体发展中永远会以分析的方式进行,而杜绝批评的口吻。只有分析才能理解机制,只有理解机制才能更好地发展。

个体的力量表现在静默,所有的声嘶力竭都是求助。

文/崔知俣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