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和谐。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国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学校内涵建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干,“内涵式发展”反映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作为校长,应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完善顶层设计,为学校内涵发展定向立标?如何做好课程建设,让核心素养落地落实?如何加强团队建设,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本期本次论坛邀请三位中小学校长,共同就“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特邀嘉宾:
何月丰 浙江省海盐县三毛小学校长
蔡晓芹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孟 杰 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长河教育集团校长
议题一:如何完善顶层设计,为学校内涵发展定向立标?
何月丰:高品质办学,除了抓实教学质量,还需要有更高远的追求,即学校要在坚守与突破中清晰自己的办学特色,用特色办学擦亮品牌,内涵式提升办学的品质。以“三毛小学”特色品牌的实践探索为例,谈谈我的理解。
坚定信念,明确发展方向
“恭喜你成为三毛小学大家庭的一员!你知道吗?三毛小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爷爷笔下的漫画人物“三毛”命名的特色学校……”在三毛小学“录取通知书”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信息:全国唯一。目前,全国只有一所三毛小学,学校的命名也是得到张乐平家人授权和认可的。在我任三毛小学校长后的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就提出让“全国唯一”更响亮的学校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成为提升三毛小学办学品质的坚定信念。
随着三毛小学知名度的增加,仅以“全国唯一”是立不住的,因此,必须要在其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
一以贯之,提炼办学思想
为更好地实现三毛小学的内涵发展,我通读了三毛小学从建校(1994年)开始的大事记,从中发现了三毛小学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也启发了我对三毛小学的内涵式发展的探索。
三毛小学是由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正式挂牌的“全国特色学校”,学校自1999年正式更名(1994年建校时命名为“海盐县城北小学”)后,一直致力于漫画研究,在漫画特色办学的探索上已经坚守了23年。三毛小学在特色办学上已经取得了成绩,但是,在漫画界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够。学校一位老师的话最具代表性:现在三毛小学是在吃十年前留下的老本,这几年基本没有什么新的发展,而是在原地踏步。可见,三毛小学在近十年的特色办学上“原地踏步”。
基于此,学校深入探索和发展这一办学特色,提出“漫画育人”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学校育人新样态,培育适应未来学习和未来社会的“新三毛”。自此,三毛小学的漫画特色办学重新起航。
切合实际,架构课程体系
学校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是学校文化的根脉所在,只有融入其中才能使其充满生命力。
“漫画育人”的核心是育人,这就需要思考漫画如何与教育教学更好融合。基于特色办学的课程体系,提出“漫画育人”课程体系架构的三个基本理念:让“漫画育人”出现在能出现的地方;让“漫画育人”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让“漫画育人”顺其自然地发生发展。
对美术学科来说,“漫画创作”研究是专业内容,比如创作清廉漫画,需要先让学生阅读一些清廉故事,然后借助自己对清廉的理解进行创作,这就构成了一个过程。语文学科可以开展“漫画作文”写作。学校德育老师巧妙地运用漫画开展日常班级管理,形成了“漫画德育”。
畅想未来,共谋发展范式
“名人立校”即以当地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学校,这在全国范围内是多见的。“名人立校”可以给学校注入文化底蕴,让学校更有辨识度,让办学更有特色和深度。
三毛小学就属于“名人立校”。三毛虽然是漫画人物,但其儿童形象可以更好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三毛阳光、机智、向善、尚美的个性,成为三毛小学学生发展的目标。三毛的作者张乐平在回答“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这一提问时曾说:“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我爱孩子”这一育人理念与三毛小学深刻契合。日后学校将着手成立“名人立校”学校发展联盟,增加相互交流与合作,共谋“名人立校”的发展范式,助推更多学校更好发展,服务好更多的孩子。
议题二:如何做好课程建设,让核心素养培养落地落实?
蔡晓芹: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原名振兴小学),创建于1911年,在砥砺发展中,形成一校三区(总校、金山、笋浯)的办学格局。学校在“振国兴华”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弘扬“读书积善”学校精神,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课程结构改革,形成了“小刺桐合唱团”“空中英语”“南拳”“科技教育”等特色项目。
学校教育必须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而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这进一步推动了学校课程的结构变革。近年来,我校围绕核心素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努力把课程由体系转为谱系,由统一转向差异,由单维转向立体,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具体做法主要为基础课程校本化和拓展课程生本化。
基础课程校本化
一是内容重构。学校引进先进课程并将其与校本课程整合,课程开发小组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完成校本化课程创建。比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家乡历史名人名著、家乡本土文化等进行整合,开发《经典诵读》《海丝美韵》《南拳》课程,这些基于地方资源及民族优秀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基础课程起到了补充和拓展作用。其中《南拳》校本课程汲取泉州南少林五祖拳为课程资源,精创南拳作为学生健身技能,创编“三战八法操”作为师生锻炼的主项目,且邀请本土著名民乐作曲家王鼎南先生为武术操创编音乐,将校园课程与地方文化完美融合传承。
二是学科重组。基础教育的学科间壁垒森严,教材编写各自为政,忽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突出与育人目标之间的联系。学校对课程的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增加实践性活动环节,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突破学科限制的完整的体系,其目的是改变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将面向的也是完整的社会生活。我们必须把学科打开,实行边界穿越,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品味知学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聚焦与食品包装相关问题的解决,以“品味指数”“品味思考”“品味编码”“品味时间”“品味安全”“杜绝浪费”作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实现数学、信息科技、生物、营养学、美术等不同学科的融合。此外,湿地是科学问题,被称“地球之肾”,对许多物质有降解作用,有挡潮水、挡风作用,学校开设《红树林湿地研究》综合课程,让小学生初步感知初中的生物、地理、化学、物理四学科知识。
主题性综合课程面向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的是复杂社会系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拓展课程生本化
体验即学习。打开教育理念,就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生本化的拓展课程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艺术拓展类课程是让孩子学会一种艺术,养成审美自觉的习惯,学校开设了小刺桐合唱团、管乐团、梨园、花灯、剪纸、金仓绣、绘画等一系列艺术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科技拓展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此,学校开设了中草药栽培观察、湿地研究课、科学调查体验课、创客与趣味编程、机器人、《空中英语》等多门课程。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社会拓展课程,让孩子走向生活,了解社会,用城市社会资源开启非遗体验之旅,既充分挖掘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保护家园的责任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园周边的德济门遗址、天后宫、李贽故居等非遗点开展拓展性综合实践活动。而《泉南海丝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把研学实践性活动作为拓展课程来开发与实施。
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通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学校立足于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师生在基础课程校本化和拓展课程生本化中进一步成长,由课程的接受者发展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发展。
议题三:如何加强团队建设,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孟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校长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带队伍。长河教育集团教师整体素质高,但真正有知名度的老师少;学校成绩不错,但能够被大家广泛认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或成果少。
我曾在德开小学工作了13年,创建了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一大批教师在“俱乐部”成长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同行认可的“名师”,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名师成长俱乐部”也可以在长河教育集团落地。经过精心谋划、多方论证,2021年11月,正式启动了长河教育集团“教育品牌·文化培育”俱乐部,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名师和教学成果、教育品牌在这里诞生。
“教育品牌·文化培育”俱乐部鼓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俱乐部的“日知、周思、月思、期总、年结”五位一体的成长模式,自主成长,自我管理,自我赏识,人人争做“品牌教师”。参加俱乐部的教师要以校为本,聚焦课堂,本着态度上讲情怀,行动上讲智慧,细节上讲品质,过程上讲执着,目标上讲品牌的培育态度,以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平台展示等多种渠道激励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的“品牌教师”。
“品牌教师”的七个成长脉络
“品牌教师”成长的第一脉络。俱乐部教师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立足课堂,深入研究课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努力成长为有志向、有情怀、有责任、有需求,深受学生喜爱、家长满意、同行认可的好老师。
“品牌教师”成长的第二脉络。俱乐部为每一位自愿参加的老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定期策划不同主题的成长论坛,为俱乐部老师聘请导师,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展示平台,让每一位成员在团队中茁壮成长。
“品牌教师”成长的第三脉络。俱乐部教师依托不同的研究方向组成不同的项目组,扎根课堂,依托课例开展小课题研究,在课题的推动下,执行“日知、周思、月思、期总、年结”五位一体的成长模式,力争做到“人人能写文章,组组能有成果,积极出版专著”的目标。
“品牌教师”成长的第四脉络。俱乐部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一批有实力、有眼界、有格局、有样子的教师队伍。
“品牌教师”成长的第五脉络。俱乐部成员立足自己的专业发展特长,依托所在的项目组,争取在第一年的培养期内,在某一专业领域总结出自己的教育观点,汇总自己的教育主张,人人争做“有思想、有学说”的初级品牌教师。
“品牌教师”成长的第六脉络。立足第一年的培养成果,在第二年的培养期内形成自己的教育特点、教育亮点,研究自己的教育特长,形成教育特色,成为升级版品牌教师。
“品牌教师”成长的第七脉络。立足前两年的培育成果,在俱乐部成长的第三年,老师们开发自己的课程,培养优秀的学生,成长为名师并在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成为长河教育集团品牌教师,助力长河教育集团名校发展。
遵循“五位一体”的成长模式
日知汇点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教师要有滴水穿石的韧性,每天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做好摘抄、写下感悟,从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周思找亮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俱乐部教师每周根据“教师成长俱乐部十问”,结合自己在学习、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月行出真知。实践出真知。教师每月把学习到的知识、理念、方法、策略等,运用到实践中,写出反馈材料,再对每月教师的实践情况和心得进行集中的分享、交流。
期总寻到路。学期末,俱乐部进行总结,让老师们写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或者案例,举行一次工作展评,表彰优秀的教师。引导老师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调整目标和计划,探寻出符合自己的职业之道。
年结编手册。俱乐部每学年进行一次大总结,让老师们把自己一年的收获和成长轨迹进行梳理,遵循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编写个人成长轨迹手册。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俱乐部呈现出篷勃的发展势头,探索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成长的科学路径。
(责任编辑:卜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