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承载着美好的期待,青春积蓄着奋进的力量。春花易遇,青春难求,唯有扎根泥土,方可绽放芬芳。
春天,祖国的教育事业又添新鲜血液,一批新教师即将加入。跻身教师队伍,这些年轻人或许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忐忑。作为前辈,我将分享一些教育心得,供新教师参考。
“一个蜕变”——从“大学生”到“职场人”
北京师范大学赠给学生的毕业箴言是“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这句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北师大学子,激励着他们在教育之路砥砺前行。
做学生时可以任性,但成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承担。教师与学生虽无血缘关系,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第二“父母”。教师要用爱作引领,包容、宽容孩子的错误,鼓励他们探索、发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和国家绘就的“十四五”发展蓝图中,教育投资不断扩大、教师培养力度持续加强。长安区紧跟时代步伐,提出“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让教师待遇得到了极大改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教师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长安区为此推出“一揽子工程”计划,助推新教师成长:积极建立新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并邀请专家量身定制能力提升方案,面向入职不满5年的教师制定专业成长的“三新计划”——发掘新苗、提升新秀、培养新蕾。长安区始终致力于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成长平台、更多元的发展梯台、更广阔的施展舞台。但舞台再大,不表演就永远是观众;平台再好,不参与就永远是局外人;能力再强,不行动就只能看别人成功。梦想,不是生命的点缀品,而是成长的动力源。教师们要珍惜这份与长安沃土结下的教育情缘,在教学一线历风雨、拓眼界、增才干、壮筋骨,甩开袖子工作,俯下身子请教,迈开步子探索,静下心来反思,加速成长为孩子喜爱、同行敬重、群众满意的好教师。
“两种准备”——做好“吃苦”和“吃亏”的准备
做教师,首先要学会吃苦。万事开头难,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更难。初入教坛的新人,思维广阔、才华横溢、激情饱满,但将脑中想法转化成务实的教学成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教学设计、活动开展、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班级管理等等,对于新教师来说都是难题,毕竟生活要比书本复杂得多。
要想战胜这些困难,唯有加强学习。从书中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与学生一同学习,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砺、顶得住压力,攥紧拳头苦练内功,方能从容站稳三尺讲台。教育路上急不得,走捷径往往会事倍功半。
要学会“吃亏”,别人不想干的活抢着干,别人怕麻烦的活积极干,别人干不了的活学着干。世上没有弯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当教育回归纯粹、诚实、朴素、真实,回到风清气正、明亮通透,教师便成功了。在经历过教不会——教得会——不教自通三个阶段后,新教师终会发现成功后的美好。
“三种关系”——处好与“同行”“学生”“家长”的关系
新教师首先要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班主任要处理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因为他们是“助手”;科任老师要处理好与同学科老师的关系,因为他们是“师傅”。
其次,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既是朝夕相处的“朋友”,也是辛勤输出的“产品”,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爱出发、从严要求,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
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曾说:“所有的问题孩子身上,都可以找到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基础之基础,关键之关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与其在家校争执间相互为难和对立,不如主动出击,提高家校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不断发掘家庭教育潜力,立己达人。要相信只要家校同心,其力定能断金。
中国教育需要一代人的前赴后继,教师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战胜苦难的精神、披荆斩棘的双手以及肩负使命的胸怀,教育理想的熊熊火炬应永远在心中燃烧。浩瀚天地,个体的力量太微弱,犹如裂缝中的微光,只有聚在一起、心向合力,才能凝聚成点亮万家的明灯。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教育界所有的有志青年都应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成长为中国教育的挺拔脊梁。
冬逝春始,不必在过往里追忆,只需在前行中寻觅。每一个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珍惜。韶光易逝,流年难负。长安学子春风满面,长安教育一路春风。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教师唯有扎根泥土,方可绽放芬芳。读书和学习是前进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教育不仅是一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行,更是一场终生学习、完善自我的修行。
当新教师实现了“一个蜕变”,做好了“两种准备”,处好了“三种关系”,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领悟“耕心育人”这句话的深意,进而在教育的这片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果实、释放醉人的芳香。
(作者:西安市长安区教育局党委委员 胡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