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人工智能教育,在探索中迎来发展新方向

时间:2021-02-10作者:郝亚楠 姜清伟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世界经济乃至全球政治格局变换的历史拐点。中央提出需求侧改革,旨在全球新冠疫情下加速中国经济逆势增长,并拉动就业。拉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这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新机遇。

在“工程师红利”国家竞争战略导引下,职业教育将进入未来20年蓬勃发展时期。从近些年的各个赛道发展来看,职业教育领域的盈利模式有中外合作模式、地产+教育模式、大企业自建产教闭环模式、在线教育模式、OM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等。本文结合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智能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几年来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探索实践,浅谈几点认识与思考,以期与有识之士进行深度交流。

 

人工智能教育,在探索中迎来发展新方向

郝亚楠

 

依靠技术积累启动产品研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布局,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历史使命,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在2015年9月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BBNC实验室的“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世界冠军团队为核心,成立工业无人机研发团队,项目入驻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并在清华大学本部设立研发实验室,致力于智能无人机的行业应用系统和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研发与市场对接。该项目得到了清华大学BBNC实验室主任戴琼海院士和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华堂教授的直接支持与具体指导。

几年来,团队研发的教育产品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向中小学编程和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竞赛及AI实验室平台产品;二是面向高校教学及研究的智能无人机实验室平台产品;三是面向职教院校的无人机教学实验室平台产品。

在项目上马的初期,研究院的研发目标很不确定,甚至方向也不是很明确。这个阶段最需要的不是专业性格局,也不是商业性格局,而是公益性格局与行业性格局。为此,团队首先聚焦了确定主攻方向的问题。在调研了教育产业几个相关赛道后我们发现:现今的在线教育领域已裂变出学科类2C、学科类2B、大语文2C、信息化2B等细分赛道。线下素质教育领域也有更细品类的分化,包括营地教育、国内研学、国外游学、教育综合体、课外兴趣班、课外补习班等。相较于在线教育的集中化,素质教育呈现出典型的离散化市场特征。而在这个时期,职业教育领域并未有强劲的政策出台,因此尚未创新出新型发展模式,其各细分赛道势能相对较弱。

在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智能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18位研究人员中涉及研发力量的人员有博士6人(其中3人在校)、硕士5人,团队从起步开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产品研发方面。其中,一款核心产品得到了部分品牌公立中小学的成功试点应用,这就是基于教育无人机的中小学编程及教学竞赛平台产品和创新实验室产品。它是在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教版“智能无人机教学及演示系统”基础上,针对中小学生成长特点及知识水平,依托无人机自适应位姿反馈系统,基于Scratch/Python语言对无人机进行感知、控制而研发成功的教学平台。

教育项目的公司化独立运营

中心于2017年和2019年先后注册了致力于工业级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和致力于教育无人机成果市场化的专项公司,秉持应用为本的朴素理念,我们努力探索一条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闭环之路。但在现实中,我们虽然拥有针对中小学、针对高校和针对职业院校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但却时常感到找不准应用的前进方向。进入2020年以来,我们在新冠疫情来袭的情况中,“疫”然前行。

我们的经营团队不断总结与探讨,几年时间仅公司主办的定向邀请主题沙龙活动就举行了20多场。大家首先明确了一点,务必在教育产业几大品类中聚焦一个细分品类,市场不允许我们仅仅依靠清华的品牌、技术能力和研发成果通吃。于是,教育公司聚焦K12教育,确定了通过清华资源率先进入北京101中学、清华附小等品牌公立校,为其提供编程无人机课程、编程无人机赛事以及人工智能实验室三位一体的专业内容服务,期望通过市场化运营,凝聚团队力量,完善体系化课程,迅速实现公司积累。这个阶段大家逐渐有了要创新一个细分赛道的思路,并将其定义为“教育无人机赛道”。

 

人工智能教育,在探索中迎来发展新方向

煤矿井下无人机维护现场 杨澎摄

 

就业难孕育市场发展新方向

在确立了“教育无人机赛道”的“假说”之后,公司核心层的几位硕士如何完成这篇“博士”论文,又成了进一步决定公司存亡的战略级课题。此时,职业教育大赛道风生水起,先后有近10个地方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类项目与我们联系并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市场需求?通过沟通讨论,大家的认识由朦胧变得清晰。经过项目调研与初步实践,我们得到了以下三点共识。

其一,未来十年,教育产业将面临长期政策驱动,人工智能教育将渗透教育产业所有赛道。

其二,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包括:是国家“新基建”战略级项目;是“经济双循环”基石性项目;是教育供给侧改革型项目;是“十四五”核心要素类项目;是服务“一带一路”的基础项目;是政府主导、行业主办、教育主管、企业主体多元办学格局,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价值的创新项目;是集合政策驱动、就业驱动、资本驱动、资源驱动、品牌驱动、内容驱动、技术驱动、品类驱动、运营驱动的创业项目。一言以蔽之:职业教育是长期政策风口项目,也将是一个能够持续孕育产业势能的大赛道。

其三,为解决当前国家人工智能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正着力实施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新型实践。人工智能时代,国家不仅需要培养高端科研人才,而且需要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投身于实体经济。我们能够为社会贡献的,就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技术赋能工具,应用于职业教育,为创新产教融合新品类服务。

 

人工智能教育,在探索中迎来发展新方向

姜清伟

 

大高产业园的产教融合项目实践

去年2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人民政府、英国技能优才中心达成合作协议,三方将合作构建规模化培养人才的创新平台,利用本土基础资源在办学环境和办学设施方面的优势,结合英国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养装备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成果,共同构建“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复合型、国际性、技能型专门人才。近年来,中英两国在教育领域互动逐年频繁,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将有更多的合作机遇。大高产业园产教融合项目的立项,是中英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在对大高产业园的产教融合项目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调研后,中心依托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完善了该项目的经营定位:政产学研联合打造“中国无人装备智谷”。大高产业园的产教融合学区,设“一园+三校+六院+九工坊”,很好地融合了英国职业教育、智能教育的元素。产教融合中心的“九工坊”中,每个专业对应一个生产经营型公司,公司分别承担各专业学生的教学和生产任务,导入英国“学位学徒制度”,实施以“双园双师双语教学”为特色的“国际产教融合模式”。其中的无人机和无人车培训,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有广泛的需求,其认证的国际化为现代人工智能技能型人才走向“一带一路”及世界各地奠定了基础。

去年11月,大高产业园管委会、大高产教融合集团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以及院智能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初期的专项内容涉及智能飞行机器人及智能机库(固定式/车载式/无人船载式)在内的一体化教学装备配备等,并将进一步拓展项目在京津冀的区域合作。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这套先进教学设备的原理及技术操作,能够熟练掌握适用于高强度巡检作业、野外巡查、应急巡视等方面的技能。

可以预期,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将无处不在。结合物联网、大数据、5G通讯环境的不断发展,各行业无人机及无人系统的应用数量和应用场景将不断涌现,包括运营模式、数据业务在内的多类型、规模化、多模式在内的新型应用,将会在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长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高产业园产教融合项目的提前布局,不仅在国内具备先发优势,更将在产教融合的实践领域创造出职业教育的新品类。

研究院张华堂院长谈到产教融合时,认为目前亟须建立面向人工智能的教育课程和社会培训体系,其一方面可以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储备源头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加大科技素质教育的普及,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基本认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这是我们国家能够持续保持科技领先地位的人才保障,更是满足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行业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需求的必备条件。

进入2021年,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研发及教育团队,将针对职教院校智能无人系统的教学需求,开发包括智能无人机、智能无人车及无人船等在内的教学产品及课程与服务项目,进入研发快行线,力促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实践在不断探索中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  郝亚楠 姜清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