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高教塑造城市之维——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四)

时间:2021-02-03作者:王楠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在济南高等教育的版图上,长清大学城、章丘大学园区强势崛起,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大创新港、校友产业园等项目为创新策源地,擦亮“山大系”“第一医大系”“齐鲁工大系”金名片……校企合作紧密、产教互动活跃、成果转化高效。把握服务济南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济南高教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高教塑造城市之维——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四)

 

升级之维:供给侧改革赋能高职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也是中小微企业的人才“蓄水池”。与社会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是职业教育,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侧牵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济南是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下,对接产业的转型升级,职业院校必须紧跟相关产业人才需求的步伐,专业也要转型升级。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慧青告诉记者:“从汽车到新能源汽车,再进一步扩展到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学校的汽车专业,围绕新技术,增加专业课程方向,采用多课程少课时形式,完成专业的内涵升级,并通过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等方式,联合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济南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服务山东省和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打造千亿级医疗康养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下,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2017年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单独设立了二级学院卫生与健康学院,新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口腔医学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以及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并筹划开设服务于群众健康的针灸推拿、口腔医学、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优质师资不足是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高职想要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才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薄弱的师资队伍如何支撑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师资队伍的不足需从源头解决。为此,济南市落实职业院校的用人自主权,允许学校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编制部门备案,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

张慧青说:“院校用人比以前灵活多了,副高以上职称的应聘者可以直接参加面试,对于突出贡献的人才引进原本一年只能进行一次,现在学校根据需要可以增加急需、拔尖人才引进的次数。”如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占75%,常年特聘100余位行业企业专家为学院顾问、产业教授,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为打造一支能回应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教育需求和服务的教师队伍,2018年济南职业学院发布了72个招聘教师岗位需求,需要具有岗位要求相关工作经历的不过十余个,而在2020年开展的招聘中,31个岗位需求里,则有约半数的岗位标示应聘者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相关工作经历。

体制机制改革的“放权”“搞活”,需要充足的政策空间。《济南市属职业院校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实施意见》《济南市属职业院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济南市属职业院校聘用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而这意味着,济南市职业院校将在政策调整下有秩序地进行人才流动。

针对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不够,优质资源集聚度不高,学校规模小、发展分散和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济南提出将支持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建设多元主体职业教育集团。“对于这些,学校在摸索着往前走。职业教育的土壤由原来的‘板结’,到现在逐渐肥沃起来,是可喜的一种趋势。”张慧青说。

合着时代的节拍,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迈开“放管服”的步子阔步前行,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正在发生一系列改变……

开放之维:大学+校地合作新模式

开展“双招双引”活动10次、对接院所企业32家、洽谈项目38个、签约项目30个……一连串的数字是2020年济南市产教融合、教育创新发展的亮眼成绩。“开放”是济南高等教育的关键词,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和方向,高校唯有开放才能进步。

开放,在校与校之间。

总体规划100平方公里的济南长清大学城,云集12所高校,4000多名高级人才,20万大学生。通过空间共享、设施共用、学分互认、优势互补……学校之间的围墙不复存在。各类人才的创造力竞相迸发,才智充分涌流。这里,是沿黄科教的新高地,更是济南科技创新的新高峰。

开放,唤起了人心底的归属感,让生活在此处的人,自然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名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为大学城的主人翁,在公号上以细腻的笔触,写下自己在长清湖校区学习生活四年的感受:从市区坐车到长清湖校区,一路视野越来越开阔,慢慢远离喧嚣,下车后看到了对面群山环抱中的校园。匆忙赶路的焦灼心情放松了下来,第一次感觉身心如此地接近蓝天白云。人工湖旁的垂柳下适合坐着看书或发呆。交通学院春夏时节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对面工艺美术学院的各种摄影展或美术展,这些都成了记忆里的美好片段……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母校的认同,对大学城的认同,乃至对济南这座城市的认同。

高等教育要向世界开放。全球化背景下,要想有国际一流的竞争力企业,必须有一流的国际化人才。留学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眼光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走出国门接受海外教育。然而,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疫情下的留学步履维艰。

坐落于济南市汉峪金谷的济南虚拟大学创新产业园,面积2000平方米。目前,已经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等20多所世界名校落户于此。足不出“国”,通过“全球可移动式智慧课堂(LTD)学习平台”,学生和教授能够实时互动交流,拿到国外名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线教育给莘莘学子提供了学历提升的圆梦通道。

高校的大门要向社会开放。从2020年开始,驻济高校和济南各区街道办的“联姻”此起彼伏: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服务章丘区圣井街道的乡村振兴调研、山东女子学院支持长清区万德街道开发旅游资源、山东建筑大学为历城区港沟街道进行乡村规划……校地合作的一头连着高校——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进行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另一头连着街道——以街道为大学生实践基地,为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融合之维:延伸人才培养链条

长清大学城里,一颗年轻的心在跃动着……为服务驻地高校人才、片区居民适龄子女入学的大学城实验高中,8个月即交付使用,2018年9月开始招生。赵学敏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导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马路对面的齐鲁工业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主任。

齐鲁工业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包括陶瓷、书画、剪纸等文化体验中心,还有自主设计、训练多功能机器人等特色平台。作为科普创新平台运行的第四年,训练中心迎接了全市三万多名参观学习的学生。现在,它也是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双高联合育人”项目落地点之一。“双高”项目构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联合育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新模式。现在,大学城实验高中的孩子已经是常客了。赵学敏笑言,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大家觉得3D打印很神秘,但是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建模、切片、再在彩色打印机上真实地打印出来。体验后的学生,对未来发展就有了一些目标,明白代数、几何、数理统计高中知识是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基础的。高中数学学不好,大学高等数学学不好,机器人就玩不明白,这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书法大师课上,40多双眼睛瞪得非常亮,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增加了生命的体悟。”赵学敏说。大学是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协同力量,在大学的学术资源和专业支持下,学生成人成才的锚定目标更加清晰。

育人先育师。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融合,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培训的新模式: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融通互进,实现由“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的转变。

济南,12月的一天飘着大雪。早上七点多,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楼建军从市区的家里出发,坐上了班车赶往40公里外的山师大长清校区,随后他和几位同事被接到了大学城实验高中。十点整,青年教师李泽祯向远道而来的老师们展示了一堂《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历史课。这位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今年的实习就在这所学校,作为代课老师负责几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十点四十五分下课铃响起,楼建军和学院、高中历史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评课到中午十二点多。

楼建军已经连续两年参与了这一项目。在他看来,“双高”项目除了为中学教研提供教研支撑,还能让高校导师近距离接触中学生,为他们的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指导;让今后有志于历史学术研究和从事历史师范教育的孩子们利用这样的机会走进高校,从项目中有所收获。

正如楼建军所说,“双高联合育人”的模式,不仅仅是“高校”与“高中”之间的合作,还是不同类型、有不同需求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高端”与“高效”合作,更是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个层面都能实现“共赢”的“高起点”与“高质量”并存的合作。

济南高等教育的战略和规划不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一盘棋”“一张图”。新形势下,济南高教以知识圈带动城市圈,共融共生,成为迈向“黄河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王楠)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