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服务国家战略,山东高教积能蓄势再出发

时间:2020-01-07作者:王楠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加强人才培养、一流大学建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方面深度部署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山东吹响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冲锋号,在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上动作频频,下大功夫、出实招数,众多高校在加强本科教育建设的同时,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技扶贫、科研成果市场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智力支撑。

 

从数量到质量,专业优化促进高教内涵式发展

 

前不久,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度新增、调整、停招及撤销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专业名单,其中调整专业48个,停招专业30个,撤销专业27个。这些停招或撤销专业涉及21所高职院校,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各方关注。

为专业“做减法”是山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举措之一。近年来,一些就业率低、供给过剩的专业,稀释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拖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后腿”;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袭,相关人才产生了巨大的缺口,优质专业亟需发展空间。为此,山东果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办学,推动学校走向特色发展。

本科专业要“瘦身”也要“强体”,在山东全力推进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进程中,山东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布局战略新兴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专业。

2019年,山东大学停止19个现有专业的招生,新增6个战略新兴本科专业,包括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生物医学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下一步,山东大学还将布局新能源、智能医疗、基建工程等战略新兴专业,全力打造一流专业体系。

一流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学科交叉融合。鲁东大学瞄准未来智能制造多学科交叉融合新需求,全面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他们对产业发展需求和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实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骨”、电气与控制为“筋”、软件开发为“脑”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并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学合作项目、创新竞赛项目为重点的能力训练体系。

山东交通学院作为交通特色的应用型院校,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嫁接、置换,增设新工科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打造交通建设类、综合运输类、载运工具设计制造类优势专业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物流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构建机器人工程专业;融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物联网、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专业,构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从而形成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

 

服务国家战略,山东高教积能蓄势再出发

 

改变教学形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成果丰硕,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工科的教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不一致,实习走马观花,学不到真本事,实训基地教学条件差等等。鉴于此,山东各高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山东大学“以本为本,以本为根”,对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实行了大换血。在国家教学名师孙康宁教授的牵头下,梳理了349个知识点、100个核心知识点、141个能力要求点,构建了全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体系。通过将金工教研室建在工程训练中心等举措,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鲁东大学聘请企业研发人员和工程师参与课堂教学,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与实践训练,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开展案例式、项目式、讨论式教学。与企业合作,开发了V+factory数字“双胞胎”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打造虚拟实验和训练条件“两性一度”的“金课”。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山东理工大学强化学科基础,大力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着力实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补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案例讨论、问题探究、项目驱动等多元化教学方法。

针对新工科创新实验班,学校开辟人才培养特区,实行小班化教学和精细化管理,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化发展需要。面向全校学科大类专业选拔成绩优秀学生组成实验班,设置班级研讨教室,配备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发展提供全方位分类指导。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竞争力。烟台大学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在专业课中开设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宽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校级以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立项每年达30余个,参与项目的学生比例超过了20%。

烟台大学重点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额外为优秀创新创业毕业生发放1000元的奖励,充分调动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他们还将知名企业家请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创业的心得,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土壤中。山东中医药大学发挥孔孟之乡、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把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在中医学类人才培养中,注重以传承促发展,以思维培养促能力提高,创新了“文、典、术”课程体系和以新师承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扁鹊书院,秉承“根于经典,习在临证,学有所宗,术贵精专”的培养理念,依托书院制培养“悟道、明理、得法,精医、会针、达药”的传承创新型中医临床拔尖人才,形成了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新模式。

 

服务国家战略,山东高教积能蓄势再出发

 

 

技术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怎么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人民,山东各高校正昂首走在探索的路上。

“田间地头上的副县长”,这是五莲县农民对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李玲的称呼。初到五莲县的两个月,李玲走遍了五莲县十二个乡镇,为五莲林果产业开出“良方”——用“一根棍”栽培技术培育桃树。“一根棍”就是把桃树的果子摘完后,剪掉所有枝条,只保留主干,促进副芽萌发,形成下一年的结果枝,这样结果的枝条一直生于主干上。

刚开始,农民心里也打起了鼓:筷子粗的小苗种上,明年咋就能结果?来年五月,用了新技术的大棚油桃亩产达到5000公斤,瓜果大丰收,钱袋子鼓了,果农们信服了。李玲在田间地头奔走忙碌,4年多时间里她积极协调推动“一根棍”油桃种植、月季鲜切花等项目,建设示范基地3个,争取上级扶持资金480万元,培训乡镇机关干部及果农大户4520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0多亩,促进了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在她结束挂职后,许多果农称赞李玲教授是“我们五莲果品提质增效的领路人”:“四年来,李县长为我们五莲人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为我县林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扶贫先扶智,为了乡村振兴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山东农业大学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截至目前,已在全国192个县、910个村、162个企业建立了1100多个科研示范基地。他们在枣庄市山亭区设立了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每年利用暑假选派20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导师深入一线,围绕果树、蔬菜、病虫害和智慧农业四大块开展科技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贫困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地处黄河三角洲800万亩重盐碱地带,是出了名的“碱窝窝”,村民生活极其困难。青岛农业大学把目光投向了这里。为了帮助村民脱贫,12个学院的27支研究团队、300余名专家教授和研究生驻村,开始了治理盐碱的战斗。

历时7年,在无土栽培、盐碱地改良、耐盐新品种选育、葡萄种植等方面系统规划、整体突破。林琪教授选育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研究院杨洪兵教授的育成性高产耐盐的“青荞1号”等多个优良品种让这片土地生机勃勃,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青岛农业大学还为毛坨村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四园、一区、一廊、一院”为骨干框架的毛坨现代农业示范园拔地而起,美丽农村已然在望!

科技要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真问题”,这一点在山东各高校已达成了共识。青岛科技大学每年派出优势学科的科研精英,组成科技“博士行”“教授团”,深入企业的成果发布会,精准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在青科大,广为流传着“不找校长找市场”的说法。对这句话的理解,宋波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是青岛科技大学健康医疗信息工程与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也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的董事长。

走进青岛的几家医院,医护人员只需要扫一下患者腕带上的二维码,就能实时读取患者个人、住院等信息,实时查核医嘱处理、生命体征等诊疗信息,还可以实现“患者、药品”身份匹对、配药匹对,自动生成工作站报表。这种名为“智慧医疗”的移动护理系统,正是宋波团队早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留学期间,宋波就注意到医疗信息化设备在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来到青科大后,针对这一“痛点”,宋波带领师生67人组成团队,成立了学科性公司,开发了医疗领域“互联互动枢纽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未来,以宋波为核心的青岛科技大学智慧医疗产学研团队还将建立青岛医疗信息工程人才培养试验区,以满足医疗信息行业中大型医疗软件厂商、大型医疗机构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为目标,量身定制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宋波团队的成绩与青岛科技大学的人才管理改革是密不可分的。青岛科技大学在体制机制上打破了“高校老师”与“企业人员”的身份界限,给人才松绑。他们出台相关规定,将青年教师参加校外实践锻炼培训并考评合格,作为其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出台类似的教师职称评定新规。教师们到企业兼职、自己开公司就是“不务正业”,耽误教书育人?恰恰相反,在青科大的教育工作者们看来,高水平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支撑,这既完成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又能把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带回课堂。技术反哺的课堂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充满着生动的案例,通过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市场动向启迪学生思考。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当前,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进程中,如何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如何更好发挥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资源结合点的优势,山东高教积能蓄势再出发。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12月刊 总第204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