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多年的鲁洁是南师大“土生土长”的学者。她从17岁到89岁,始终在南师大,深耕于她所钟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她是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教育科学突出成就奖获得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德育理论重建与发展的持续领跑者,也是21世纪初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设计师。
1985年,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成立,鲁洁担任学会理事长长达二十年。“ 七五”期间,鲁洁和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逢贤一起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研究工作。作为这一课题最终成果的《德育新论》梳理和界定了德育中的基本问题,其中鲁洁提出的“德育的享用性功能”“ 德育的超越性”等观点,使德育摆脱了政治化、工具化,回到了“人”的本身。她所理解的“人”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在生活中发展的人。基于这种认识,她把德育放在生活中,提出了“生活德育论”。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71岁的鲁洁承担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她将“回归生活”作为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优良生活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准确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等,奠定公民的基本品质,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
2002年6月,鲁洁又接手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面对现实中不少品德课“假大空”、不受欢迎的现状,鲁洁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让道德教育成为最具有魅力的教育”,她要寻找属于儿童的德育,构建属于儿童的道德生活。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理论,更重要的是了解儿童,倾听儿童的心声。每在教材编写中遇到了问题,鲁洁总是说:“去问问孩子,他们才是最大的权威。”
2012年5月,教育部再次委托她担任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总主编。2019年9月,这本教材全面投入使用。此时,89岁的鲁洁还在研究怎样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更有收获,为此还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设立“小学德育课专项研究基金”,资助全国的小学德育课教师参与教材和教学的研究。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为了我国德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位老人仍走在路上。
责任编辑:王梦茜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9月刊 总第1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