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素养现状和提升

时间:2018-03-23作者:郑新蓉 王成龙来源:教育家杂志

教师素养,是保证教育事业的核心要素。“素养”在我们看来,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功夫和情怀。教师的素养高低,一是与职前职后的专业训练是否扎实全面有关,二是与各级政府和学校善待教师相关政策和环境有关,三是与教师本人对教师职业是否认同有关。职业的素养一直是与职业的社会声望与回报相关联的。

 

乡村教师,也称农村教师,泛指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事业的各类教师。这里指的是工作在乡镇以及以下农村学校(包括乡镇中心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受教育行政部门集体聘用的教师(不含私立学校教师)。乡村教师素养的变化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主题、城乡差异、教育发展、学校功能、城乡和性别分工等变化有着密切关联。

 

当代我国乡村教师群像

目前在一线工作的乡村教师,从年龄和身份看,主要有三个群体: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入职的民办教师,后来逐渐转为公办,人数在逐渐减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是农村教育的领导者和骨干;人数最多的是近十年大量招收的“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教师,他们即将成为乡村教育的绝对主体。

新生代乡村教师,一部分曾经是留守或流动儿童,也有部分独生子女,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或许不是最优秀的群体,他们与乡土和乡村的自然连接也弱了许多,但是他们的个体权利意识、消费文化、互联网技能、现代生活理念等方面特点鲜明。

占主体地位的乡村教师,是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带有时代变革特征的青年一代。他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即高校扩招的受益者,同时因为求学于大中城市,也是城市生活的经历者,相对于上一代在县城或地市中师毕业的乡村教师,他们的城市现代文明生活经验要丰富得多;同时,他们是在充裕的社会物质生活、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和时尚文化的熏染中成长的;再次,他们是第一代受益于互联网的青年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连接的世界与他们父辈和前几代乡村教师都是不一样的,明显优于于以往的乡村教师。

这一代乡村教师是第一代完成离土、离乡、离户(农)的乡村教师,也是在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外流、乡村凋敝的背景中返回乡村的。他们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中,在兼顾自我和家庭、陪伴和培养,个体和群体、传统乡绅使命和专业规训矛盾和冲突中完成对自我、乡村教育以及乡村社会的更新。

大多数教师都有“教师梦”“教育梦”,他们是通过严格的教育竞争就走上教师岗位的,虽然都是“ 自愿选择”,但是,很多乡村青年教师在“ 留任”和“ 流动”中平衡和选择是艰难的,他们的心态是复杂的。

尽管他们普遍觉得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依旧选择留在这个岗位上,并动员亲戚和好友报考乡村教师;他们认为自己对教师职业是有胜任力的, 但对现有地位和未来发展满意度较低,表现为对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晋升空间、学习提升方面不满意。以目前特岗教师高达90%的留任率看,在保障个人生存和生活稳定性方面是可取的,他们为此选择留任;然而该职业有限的发展前景、孤寂的环境以及较低的社会地位是他们选择流动的潜在因素。

 

在乡村振兴中提升乡村教师素养

如果说通过教育帮助农家孩子个人改变命运,“跳出农门”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动力,那么在新时期,为农家孩子打破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天花板,获得充分发展、为振兴乡村,促进本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是激发乡村教育的新动力。为此,乡村教师要立足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和建设者,突破狭隘的专业视野,加强学校与乡村的联结,提升关怀和建设乡村社会活力,这是乡村教师素养提升的核心。

今天的乡村教师,特别在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他们肩负的特殊使命,他们面对的乡村学校和孩子们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得教师的“教育素养”更具深意,更具挑战性:他们面对着留守儿童,面对着缺少成年人榜样的村落;他们面对寄宿制带来的对学生日常生活照顾,面对孤独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他们面对更多学业困难的儿童群体,或许还面对母语不是通用的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面对音体美教师短缺的现状,面对手机流量快或信号不良的大山;他们面对农村孩子不熟悉农村,自己也不熟悉乡村,如此等等都是今天的乡村教师“素养”生长的新的土壤。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容易从一般教师素养谈及乡村教师,谈个体学历和专业素养多,论及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成效和教育活力较少。新时代乡村教师如何摆脱抽象教师素养概念和标准,活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乡村资源,一专多能,急用先学,习得“全科本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和技能,这些将是乡村教师为乡村孩子撑起发展空间的独特而美丽的教育“素养”。

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要“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九个字不只是针对少数献身的个别模范,而应该是一大群优秀青年,他们是乡村教师的95%,为乡村振兴和教师事业吸引而来。如果广大的乡村,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四有”品行,都能够“下得去,留着住,教得好”,农村教育事业的兴旺就有了最好的保障。

乡村教师队伍的素养提升,是一个两条腿走路的工程,一方面是大幅度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待遇,足以保障有志并优秀的教师;另一方面是激发教师的教育和社会活力,重振乡村教育的公共性,从乡村教育的症结和困难着手,关注和瞄准乡村教师必需的情怀、理想、仁爱、多方面的扎实的知识和能力,乡村教育一定会培养全新的乡村新一代,势必成为乡村振新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习涵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