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需“ 软硬结合”

时间:2018-03-16作者:冯惠敏 郭洪瑞来源:教育家杂志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酝酿了4年之久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浮出水面。“ 该《标准》是面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意义重大。《标准》突出了“ 质量为王”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着重强调要推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保障和提升高校发展质量的制度、规则、程序等的综合,对于高校的提质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

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文化?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也称高校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机构中一种人人致力于质量提升的文化,它既包含传统技术层面上的管理和质量保障手段,又包括文化观念层面上的参与度和向心力。具体来看,前者指的是诸如高校的管理制度、奖惩考核等,后者指的是包括高校教师及学生在内的高校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等。可以说,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兼顾了“硬外显”与“软内核”,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为什么要倡导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分注重制度、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完善,忽视了人本、精神、文化等“ 软要素”的建设,以致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例如,在传统的高校质量保障中,我国对高校的质量保障和管理多以自上而下地规范、监控等政策性文件予以执行,缺乏自下而上的文化建设与管理,忽视了对高校人员管理文化观念的引导建设,高校的自我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等相对不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应只包括自上而下的管理,而应该成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集体共识,并上升为高校集体的共同责任和价值观念,包括学生与教师在内的所有成员都应该参与其中,共同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努力。因此,要在高校中构建一种系统而连贯的质量文化体系,以此来统筹内部质量管理与外部质量的评估与保障,促进二者的平衡。

怎样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建设?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必须明确我们要建设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什么样的质量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首先,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质量的核心,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知识转化的职能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次,广大学生又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广大的学生参与进来,高校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文化建设才能充满生命力,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能动作用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再次,“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重要理念。促进广大学生的参与,一方面要推进教育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规范高校加强对学生参与权、自主权和管理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丰富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如鼓励并保障学生参与院校评估、学科认证、现场考察、制定评估计划等,切实提高学生在高校管理系统中的全方位参与度。

均衡高等教育的职能定位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而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社会因素及有关部门评估导向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与社会服务,轻教育教学这一现象。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具体的评估考核中,科研指标被列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这种导向使得高校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科研和社会服务上,而对高等教育主要职能之一的教学却持应付态度,导致教学和科研的职能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要重点关注科研和教学职能的均衡,正确定位高校的教学职能。当然,注重教学职能并不意味着忽略科研职能,而是要使教学和科研在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中齐头并进。一方面,在高校教师考核、职称评定、日常奖惩中,要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和要求,同时通过组织教师教学竞赛,开展教学技能的培训,落实听评课制度,完善学生评教机制等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 教研互动”来促进教学科研的共同发展,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型科研,使得科研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际又服务于教学实际,以此来达到二者的相互促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