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将大学建成所在城市的硅谷
来自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的观点碰撞

时间:2017-09-29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本刊讯(记者姜乃强)如何开展企业与高校的协同育人?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9月27日,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大学三基工程”工作会议在湖南韶山举行,来自海内外300多所高校的600多位院校领导、100多位专家学者与创业者和企业家参加论坛,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了观点碰撞。

本次论坛由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中科招商集团主办,中科创大承办。论坛以“创新创业型大学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围绕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新问题、新困惑,就如何有效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如何在高校落地实施“大学三基工程”、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与协同育人等前沿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科招商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单祥双在发言中介绍,中科招商集团目前已与海内外120所大学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植入创业教育、创业投资、创业服务三股力量,助力大学、大院、大所转化成创新创业型的大学、大院、大所。中科创大的三步走战略,首先是将微型硅谷植入大学,把大学建成所在城市的硅谷,将大学所在的城市打造成硅谷,将这些硅谷城市联成一片,形成中国的超级硅谷。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科技强国”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要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招生制度,选择有志于改变世界的人到学校接受教育,培养科技的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就“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表演讲。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天津大学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技术研究平台、产业化平台、技术转移中心以及与企业合作的研发机构。他指出,全要素、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要着重解决创新创业的自然对接渠道问题。

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景安院士发表了题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演讲。他指出,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要加大培养引领世界、引领未来的创新人才。未来中国的教育,可以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创新方面,创造更大的奇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院士在发言中指出,共享教育是新科技革命的产物,第六次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将会在人类历史上产生更加深刻、更加重大的影响。共享教育一定要有完整的生态链,比如教育机构、教学平台、人工智能、资金环境等,要有多种方式的共享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在发言中对“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度剖析。他分析了恢复高考40年来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强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调要改变教育观念,要紧紧抓住创新创业这一环节,改变现今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科创大创始人、总裁刘继军,在会上发表了“实施大学三基工程,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的主题演讲。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什么是创新创业型大学、如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中科创大为助力中国大学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所能提供的服务与支持等。

刘继军总裁主持了本届论坛的第一场圆桌对话,来自厦门大学的李建发副校长、大连理工大学的宋丹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的夏立新副校长、河南城建学院的王召东校长、菏泽学院的姜同松校长等人就“大学转型之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一主题,第二场圆桌论坛邀请了中科创大首席战略官邹强、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马彦民、派福专利技术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创办人严圣、全球创业资本合伙人Simon、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夏敏、南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原副主任邵刚等领导嘉宾进行了分享。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务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来自天津大学中科创业学院(宣怀学院)的施亮星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庞海芍书记、大连理工大学创业学院的冯林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创业学院的洪湧副院长、山东大学创业学院的陈言俊副院长、温州大学创业学院的施永川院长分别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大学生创业者的代表——口袋兼职创始人张议云,从大学生创业者的视角为嘉宾分享了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并与“点靓计划”训练营的首批学员进行了互动。

会上,《2017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