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暑假培训: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2016-07-12作者:柳一行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暑假即将开始,可对教师来说并不像人们所羡慕的那样,可以休息,可以云游,另一场紧张的战斗正等着他们——暑期培训。按理说,作为教师,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专业修养是职分所在,理所当然,本无可厚非。可现实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专家给某地的校长、局长做培训,整整一天的时间,老专家精神抖擞,眉飞色舞。讲到紧要处与局长、校长们展开了互动,可下面的领导们一个个云里雾里,噤若寒蝉,整个现场异常尴尬。这位老专家不由得拍案而起,失望地感慨道,怎么可以这样?许多单位把培训作为一种福利,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从头到尾地提问题,让我应接不暇,没想到……

老专家的确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的讲座到了这里竟如对牛弹琴,没想到受训者们竟“人在曹营心在汉”——头头们尚且如此,普通教师又会好到哪儿去?

最近几年又在推广网络远程培训,某省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还规定了每年必须达到的课时标准,并且在技术手段上动了一番脑筋。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程”尚且如此,遑论“远程”了。于是各种“刷时”手段“应运而生”,不一而足。如果不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奖赏的、惩处的、利诱的、威逼的),真的没有几个愿意静静地坐下来,听专家骨干吐沫横飞,口若悬河的人。

这些培训,主办者劳心劳力,工作不可谓不勤勉,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可原本是“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为什么如此不受待见,遭遇教师内心的抵触呢?

笔者以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培训的时间不对。刚放暑假,教师还处于疲劳期,经过一个学期的早出晚归可谓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一放假身心处于放松状态,难以亢奋起来,这个时候培训只能敷衍应付,效果寥寥。何况在教师们看来,寒暑假本来就是给教师修养生息的法定假期,抵触情绪自然而生。

二是培训内容老生常谈。人是“喜新厌旧”的,处于疲劳期的老师们更需要新的东西来刺激他们。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组织者随意找一些所谓的专家,打着改革的旗号,或是推销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理念,或是谈论自己的美好构想,或是抨击一下当下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老旧大空,无指导性,无针对性,这自然无法激发教师的兴趣。

三是培训形式单一。说到培训无外乎听听讲座、看看视频、抄抄笔记,有点创意的就是增加点互动。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