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永远的吴贻芳永远的金陵女大(上)

时间:2016-06-13作者:赵飞飞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1921年冬,美国蒙特霍利克大学校长到女高师参观演讲,吴贻芳担任翻译,流利的口语和准确的翻译引起了女校长的瞩目。她询问吴贻芳是否愿意去美国留学,得到肯定的回答。1922年8月,吴贻芳获得了巴勃尔奖学金,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其间她还学习了法文、德文,五年后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二、执掌金陵女大的独特教育理念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掀起一阵排斥基督教运动,1924年发展为收回教育权运动。当时舆论认为,“在中国的教会大学,校长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每所教会学校的行政权,实际都操纵在外国人的董事会手里。而外国的董事又不了解中国教会学校的需要和问题,完全用一种不合中国国情的方式来管理,而中国人甚至中国政府也无权过问”,因此,收回教育权的声浪甚烈。

于是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大学,应建立中国人为多数的校董事会,并由中国人担任校长”的主张,要求教会学校向政府立案注册。金陵女大校长德本康夫人审时度势,决定移交金女大主持权给中国人。同时,金女大校董事会进行了彻底的改组,使中国人在董事中占三分之二。吴贻芳的挚友徐亦蓁被选为金女大执行委员会和董事会主席。在新校长的遴选上,徐亦蓁提议由吴贻芳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新校长。校董事会通过后发电报征询吴贻芳的意见,此时她博士还没有毕业。出于责任和感情,她答应了。

1928年11月3日,吴贻芳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出席就职典礼的有前校长德本康夫人、徐亦蓁等金陵女子大学校董及全体师生,宋美龄和教育部长蒋梦麟的代表孟寿春,以及南京、上海等地教会大学的校长们。宋美龄发言强调了中国妇女承担的教育责任,指出“如果中国妇女要服务于自己的国家,服务于全世界妇女的伟大事业,她们必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承担这一责任。”吴贻芳在就职答词中指出:“金陵女大开办的目的是应光复后时势的需要,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她也保证“为发展金女大和中国的教育事业尽最大的努力”,这一承诺她坚守了一生。

吴贻芳尽管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但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具体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金陵女子大学办学之初衷是为了培养为基督教服务的妇女领袖。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提出的办学宗旨是为中国“训练基督徒妇女领袖”,并强调“信、望、爱乃金女大之办学根基。金女大是以基督的爱来办学,以基督的精神来维持。这种爱植根在神的爱里,由耶稣基督彰显出来。”吴贻芳校长认同该宗旨,也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调整,渗入自己的办学理念。她逐渐把金女大办学目的的中心由“扩张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向“为国家培养有学问、有道德、有服务社会本领的人才”的方面渐进,更注重教育的本土化。她在就职典礼上明确指出,“现在办学,就是培养人才,从事于中国的各种工作”。她更加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她看来,“国家需求人才的培养,训练妇女为国家服务,首先就要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而“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当时许多女校办学宗旨依旧是“培养贤妻良母”,梁启超亦认为“兴办女学”的重要性停留在“让女性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而金陵女大的“人格教育”是一种真正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教育,是一种真正把女子当作与男子一样平等的人的教育,是中国女子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吴贻芳校长还将德本康夫人继承自美国基督教文化的核心精神、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文化对接,成功本土化。金女大校训为“厚生”,此词来源于《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第十章第十节。德本康夫人的解释为:“厚生就是在各方面得到至善至美的发展。在多项发展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基督生命的培育最为重要。获取丰盛生命的学生才懂得给人类社会多做贡献。”吴贻芳校长对校训有自己的解释,“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学校用这个为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显然,吴贻芳校长的解释更偏重于服务精神。这一解释或许因吴贻芳校长更为了解中国的国情。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