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校园文化应为学生们今后的幸福成长奠基

时间:2016-05-10作者:宋欣园  彭瑞敏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学校是什么?它不能成为工厂,不能成为军营,也不能成为争名夺利的竞技场。学校的环境要宽松,氛围要和谐,文化要积极,师生们的心灵才会舒展。为引领学生遇见幸福,成为栋梁之才,夏青峰校长及北京中学的老师们循着梦想延展的方向前行,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底蕴深厚的学校文化与充满活力的育人模式。如今,这所与首都同名的中学正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打造具有北京气质的“大气、开放、现代”教育品牌,努力让学校成为播种幸福、聚集思想、使精神得以升华的地方。走近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听他如何用教育提醒幸福。

记者:北京中学自诞生之日就受到社会瞩目。承载着民众诸多期望也意味着承受社会对学校各方面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的压力。作为学校的掌舵者,如何让这所与首都同名的中学彰显出独有的气质?

夏青峰:北京中学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准,由朝阳区政府创办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于2013年9月2日正式开学。学校成立两年多以来,致力于探索教育规律,积累教育教学的新经验,着力打造一所具有北京风格、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如何办好京味儿教育,如何让这所与首都同名的中学彰显出北京气质让人们存有更多的期待。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让学校教育来引领学生幸福成长应该成为办学过程中的独有的气质。以一种“慢”心态办教育,克服浮躁,超越功利,不让眼睛只盯在“奖牌”上,不让教育失去原有的温度,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基于这样的考虑,北京中学以“享幸福人生,做中华栋梁”为育人目标,在先期办学阶段选择重点创建学校文化,致力培育学校文化的种子,积极形成民主自由而又理性法治的校园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打造文化,让世界因我更美好

 

记者:目前,诸多学校都在全力打造校园文化,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千帆竞渡,力求谋得一席位。北京中学如何构建校园文化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夏青峰:何谓文化?“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余秋雨先生为文化作出了翔实的定义。的确,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时,它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因此,在创办学校之初,我们就主张以精神价值追求、生活方式、集体人格为契合点,着力打造学校文化,内化为专属北中的文化基因,提升每一个北中人的文化底蕴与生命厚度。

文化基因的形成应着眼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全面塑造上。首先,在精神价值追求方面,学校提出了“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旨在提醒学生,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我要去改变这个世界,而在于自我的行动为周围带来了哪些变化。一次文明排队、一个真诚的问候、一抹纯真的微笑,任何一个充满善意的举动都会在不经意间温暖我们所处的世界。所以,我希望北中的孩子都能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点滴中增强自我认知能力,逐渐认识到享受文明的同时还要不断创造文明,世界才会因为我们的善良、我们的创造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当“世界因我更美好”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信条,学生们在“如何认识世界,如何与世界共处”这个问题上是否应有更多的思考?

夏青峰:对世界的认知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学校确立了“和而不同,乐在其中”的校风。这是北京中学坚持的办学理念,也是每一个北中人遇见自己、遇见世界的方式。

和而不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胸怀与为人处世方式。为“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提供了最好的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京中学的培养目标即为君子,即“和而不同”的人。“和而不同”是儒家重要的为人处世之道,指出君子讲求和谐共处,且每个人要各有所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要在心中坚守规则,学会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不同”意在提醒孩子,每个人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张扬自我个性,才能在不断地创新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创新就是立于“和”而追求“不同”,这样的理念也基于北京中学助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

乐在其中,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人如何求得幸福”这一命题在人生观的层面上给予最好的解答。人的发展是为了创造幸福生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带来的快乐,而幸福就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就会喜欢它,孜孜不倦地探究它、沉浸在其中,再苦再累也会成为乐趣。当学生拥有了爱好的情感、探究的欲望、乐在其中的状态时,才会爱上学习,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才能领会幸福的原义。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