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市,是著名的“孔孟之乡”。“孔孟之乡”这个词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济宁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济宁时,就对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给予了殷切希望。
济宁市教育局积极作为,提出了“打造首善之区,教育先行”的工作目标,创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师资培训,精心设计国学经典教育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国学经典教育内容,扎实做好国学经典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近日,针对国学经典教育存在哪些教育误区、如何开展的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嘉庚。
国学经典教育要打破“六大误区”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的热潮在各地掀起,将国学经典“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在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实施上,刘嘉庚特别强调要打破“六大误区”。
一是打破国学经典晦涩难懂的认识误区。“国学经典就融入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日用而不知,”刘嘉庚为记者举例,“如果被问起孔子是谁,外国人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作为中国人还要查字典或者百度,这岂不是很尴尬吗? 学习国学经典就应该像喝水、呼吸一样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是打破一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就要配备专任教师的误区。倡导热爱国学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可以做国学导师,不仅语文、政治、历史学科教师可教,音体美教师同样可教,做到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以教促学。刘嘉庚告诉记者,在济宁高新区杨村煤矿中学,就有一名体育课老师把背经典诗文和竹竿舞巧妙地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喜爱。
三是打破没有时间学习经典的误区,倡导“班前课后、晨诵暮读、午写路背”的学习模式。刘嘉庚说,现在有的学生抱怨“没时间学习经典”。对此,刘嘉庚提出“经典学习要见缝插针、反复强化,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刘嘉庚说,在济宁鱼台县滨湖中学,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上,她只花十分钟时间讲授课文,而用三十分钟讲国学、背经典,鼓励学生熟读百遍。课文与经典的学习时间分配比例为1:3,课改之初,有家长存有顾虑:教材学不好,语文成绩受影响怎么办?事实证明,一段时间后,她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是写作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目前,这一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已得到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可。
四是打破国学经典复古的误区,倡导现代人学国学要坚持用现代的学习方式,要赋予它时代气息。刘嘉庚坦言,“现在学校没有必要让学生换上古装诵读经典,穿古装可以作为表演服装,在日常学习中穿古装就大可不必。国学经典要与时代相结合,学习经典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增强文化自信。”
五是打破为考试而学的误区,树立以文化人、经典育人的学习理念。刘嘉庚说,“如果仅仅为应付考试学习国学经典,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就背离了学习经典的初衷”。
六是打破一提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就要编写教材的误区,鼓励师生读原著、读原文。刘嘉庚比喻道,儒学经典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原著是它的茎,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枝繁叶茂。针对有的学校建立了按年级分层背诵经典的学习体系,刘嘉庚对此评论:背诵经典不用区分年级和年龄,要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背诵经典,多多益善,没必要划定年龄、年级的限制,减少低龄学生接触经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