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天价学区房的荒诞与中国教育治理的困局

时间:2016-04-12作者:陈志文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择校治理上,我们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文化,以及社会管理制度,实事求是,以“机会均等”为核心,找到符合自己的办法:考试应该是选项之一。

因此,我对此次多校划片政策的调整叫好,不是说政策完美,而是终于意识到此路不通。我们必须立足自己的国情、文化,探索自己的择校治理,教育治理的道路。但显然,仅仅多校划片还不够,只是对过去错误做法的适当调整,面对全民择校这个现实,我们还需要有更大的突破,勇气,拿出一些接地气的政策与办法,而不能只是讲理论正确,道义正确。

在择校等教育治理上,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种需求是强大的,甚至是疯狂的,一个阶段也不可能改变,是合理存在,这是我们择校治理的基础。美国的公办学校入学治理上,实际上是不承认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因此是一刀切,不允许的,只能绝对地按居住地走。

我们承认这种需求是合理的,也是强大的,但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在供给方,即最好的学校几乎都是公办学校的背景下,我们怎么办?显然不能采取不允许在公办学校上择校,把家长逼到用钱买学区房择校这一条路上。

如果不可避免地要在公办学校择校(事实上这些年也没有完全禁绝),在择校的治理上要保公平正义,我认为最切实可行的就是需要解决机会均等,至少给多种公开的机会与制度,而不能只是钱的均等。在这些多种方式中,有一条就是成绩筛选,也是最现实的一条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最吻合中国文化的一条现实道路。

通过考试择校,给了没有钱的人一个可行的机会,是公平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把学生负担降到最低。动辄讲民意,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这个办法完全可以做一个公开的意见征求。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