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才导致择校热”是择校治理上最大的思想误区。通过资源均衡解决择校是一个经典的伪命题,择校热的根本原因是文化,中国人的择校冲动与需求。
与此关联,我们在择校的治理思路上,还有一个错误的指导思路与理念: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区别很大,才有这么多中国人择校。这也是无数教育专家与社会公知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成为我们政府部门治理择校的一个指导思想,即: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资源均衡,把学校都办得一样好,就没有择校的矛盾了。
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也是不可能彻底解决择校问题的。把学校办得都一样好,都办人大附中,实验二小,是根本没有可能的,这不仅在理论上存在问题,在实际中也不现实。学区房这个词来自美国,来自当下的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了,公办学校之间还是不均衡的,甚至区别很大,比如旧金山的惠妮中学就是当地的公办超级中学,周边学区房的房价高企,为什么?
我们如果到美国,加拿大华人聚集的城市看看,到美国加拿大著名的公办学校周围看看,主要是谁在买学区房,谁在推高学区房的价格?我们到旧金山看看遍布著名的公办学校周边的辅导班,我们就会明白,择校与文化的关系是多么重要,这根本不是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中国人到美国疯狂择校,到加拿大也疯狂择校,而不仅仅是中国。这恐怕是我们在治理择校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现实因素,也是最大的问题与困难。
我们也可以在北京的海淀黄庄做一个小测试,问问100个家长,当你有选择权时,你愿意选择南边的人大附中还是北边的北大附中,我相信选择人大附中的家长会大大超过北大附中,这两个学校区别就那么大吗?
2000多年前,孟母择邻,连我儿子都会说,这就是最早的择校。而这个观念观点几乎渗透在我们骨子里,也一直当作优秀文化传统在宣传。
教育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社会制度、教育理念,还涉及很多隐性的东西,如文化。中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无以复加,到了一个极致,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没有的,更加剧了中国教育治理的复杂性。因此,在中国的教育治理上,绝不能,也不应该轻易照搬别人的做法。比如择校。在民办中小学教育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在面对如此疯狂强烈的择校冲动下的家长,我们绝不应该简单套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治理的思路,择校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