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天价学区房的荒诞与中国教育治理的困局

时间:2016-04-12作者:陈志文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被反复热炒的天价学区房:只有钱可以择校凸显择校政策的荒诞与尴尬,也反映了近年教育治理上的误区与尴尬。

日前,北京一间只有11平方米的破败的老房子,因为是著名的北京实验二小的学区房先被报道说炒出天价,又有媒体跟踪说子虚乌有,成了新闻热点。

无独有偶,几乎与此同时,教育部发文,明确2016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要“科学划片”,改单校划片为多校划片,对执行多年的严格按户籍学区入学政策明显回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又回到了另外一个原点。有人感叹:学区房白买了,甚至有人扬言要起诉教育部。

学区房这个词在近5年的中国异常火爆,价格飞涨,这些都源于多年前对择校治理上的一个基本政策:坚决取缔各种测试、考试等以成绩选择的其他渠道,严格按户籍,学区走,以确保公平。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我不熟悉,但择校治理政策显然是在专家舆论的蛊惑下,照搬了美国在公办学校择校治理上的做法:不让择校,确保公平。

严格按学生所在户籍与学区走的结果,必然制造另外一个尴尬局面:学区房暴涨,表面上不让一个人择校,不让用钱,用权择校,但实际上给择校开了一扇大大的正门:用房择校,也就是用钱择校,显然是另外一种不公平,甚至在强化阶层的划分,带来房地产市场的扭曲。反复热炒的天价房,让这一政策再次受到舆论的苛责、批判。

这些年来,面对择校、负担、应试教育等等,教育部门殚精竭虑,采取了很多措施,甚至下了狠手,试图改变这些焦点、难点问题。应该承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训也不少,一些政策最后不得不回调,择校治理就是一例。

在这些不接地气的政策中,大多都是盲目学习西方的教育治理措施导致的,这也是最近几年教育治理上最大的误区之一,需要我们深刻反省和检讨。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