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用心把目标和思路定准定好

时间:2016-03-16作者:徐海元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3月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越来越受重视,一些地区和中小学在多年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既探索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遇到了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将会制约传统文化教学质效的优化;反之,我们如能正视和研究并解决好这些问题,通过深度思考寻求优化之策,传统文化教学就会渐入佳境,逐步走向优质高效的教学领地。

 

定位定编:提高学科教学地位,提供教学人才资源

 

定位定编问题涉及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的三个问题:教学师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

教育部2014年4月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纲要》,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也随之相应行动,一些地区还以教育行政推动的力度在全区贯彻实施;许多学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并将传统文化教学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文化教育在政府和学校层面的地位是高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有组织领导,有实施方案,有推进力度,却无法解决人事编制问题,难以克服教学师资困难。教学师资是落实传统文化教学的第一要素。没有教材,可以组织专家编写,也可以挖掘存量资源;但如果缺乏师资,就等于缺乏大厨主理,传统文化教学的盛宴也只能是纸上菜谱。

教学的背后是师资,师资的背后是编制,编制的背后是财政。因为政府其他部门没有配给相应的教师编制,所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能以权宜之计,让学校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来缓解师资困难,或让语文教师兼任,或让有兴趣的教师任教。其结果是授课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上,既无专业基础,又无历练经验和主要精力,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定位定编问题还反映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中。在教学管理中,一些学校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之后,虽然也安排了课时,编写了校本教材,勉强配备了师资,但对教学活动并无明确要求和考核。在教学研究中,由于分管领导和中层干部并不内行,授课教师本身也不专业,其他教师又无专门研究,因而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得不到实质性指导,基本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平时放任授课教师自行处理,承接观摩研讨任务时临时邀集教师研究一下,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素质;而授课教师即使刻意挤出时间研究,往往也无法开展深度的教研活动,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人事编制问题上,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的层面上,都还没有真正把传统文化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要优化传统文化教学,首先政府要综合协调各部门出台相应举措,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次,学校要把传统文化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同等对待,坚持严格管理和加强教研指导,将其列入常态教研管理之中,确保每周至少有一次集体备课,能够集中智慧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尽量避免开展应景式的教研活动;再其次,要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提升学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及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修养。当然,授课教师本身要加速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也是不言而喻的。

 

定性定向:认清教学基本特性,把握目标主导方向

 

一线教师因为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特性认识不清,因而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混同于其他学科教学。那么,传统文化教学到底具有什么自身的特性呢?

从传承载体看,因为古代汉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表达方式和文本内容具有延续性,因而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交叉性。从思想内容看,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了经天纬地、爱国修身、治学处世等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因而传统文化教学蕴含了很强的教育性话题。从实施途径看,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上的继承、弘扬、创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因而传统文化教学同样具有鲜明的课堂教学共性。从课程开设看,传统文化教学之所以不能被其他学科教学所取代,而绝大多数学校视为一门独立或相对独立的课程,是因为传统文化虽然在承载体式、文本内容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有交叉重合,但其自身又具有独特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价值。

由此可知,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传统文化教学是一门独具自身特性和教学功能的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特性是以古代汉语为主要载体,以教育性话题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价值,可视为促成学生人格健全的教育功能的补充,却不能视为语文等学科教学的延伸,既不等同于语文学科,又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或政治学科,当然也不等同于主题班会。这一学科,在台湾地区被称之为国学课,一直由非常专业的国学教师从事专门的教学工作;在大陆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只能成为一门具有跨界特性的“边缘学科”。好在国内部分大学已经准备开设国学专业,计划为今后的传统文化教学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

定性不准,必然会偏离传统文化教学的主导航向。由于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特性认识不清,当下的传统文化课因此呈现出多种倾向,有的演绎成了语文课,有的演变成了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政治课或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这些都与传统文化教学的特性和功能不相符合。

同样,定向不准,也会消损课堂教学的实际功效。此处的定向,是指要在学科特性上确定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主导方向;至于具体到某一节课,则是其课堂教学目标。

如前所述,学科特性不同,学科教学主导方向必然有别。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虽然在传承载体和选本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相关、相似、相通乃至相同之处,但毕竟各有各的特性和功能。语文教学的功能在于它的工具性,所以学科教学目标的主导方向和最终归宿是让学生习得与识记、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相关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提高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养;而传统文化教学的功能在于它的教育性,所以学科教学目标的主导方向和最终归宿,是通过向学生植入文化基因来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格健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假如两者的学科特性、教学功能和教学目标的主导方向完全一样,我们的中小学还有必要另起炉灶吗?我们岂不是只要将两者合并为一个学科,或者只要增加其中一门学科的学时就行了吗?

当然,也恰恰是因为两者存在诸多的相关、相似、相通乃至相同之处,一些教师才会常常出现对学科教学目标认识模糊的情况,才会屡屡出现传统文化课偏离学科教学目标主导方向的现象,或说文解字,或考据辨析,或串讲词句篇章,或赏析结构技巧,或训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最终滑向语文学科教学的轨道,导致自身的教学功效大打折扣,自身的教学目标无从实现。

其实,搞清两者的教学边界并不困难,关键是要牢记传统文化教学的学科特性,始终把握学科教学目标的主导方向。因为传统文化学科教学的主要特性在于教育性,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主导方向在于完善学生人格,所以其教学活动过程的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只能是教学手段、途径或方式方法,而非教学目标;所以赏析结构技巧或训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基本上就不是课堂教学必需的活动环节。因为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更具文化遗产因素和教育性话题,所以教学活动要以激浊扬清、古为今用、弘扬创新为主线,要以挖掘教育性资源、生发教育性话题为重点,以讨论、探究、体悟等教学方式为主轴,始终展现促进学生人格健全既是教学出发点、又是教学归宿点的教育思想,而非语文学科教学那样,教育性话题在教学活动的全程只能扮演“渗透”的角色,而章句理解、诗文欣赏和语言文字应用等,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终结性话语。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