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浪潮下,呼声越来越高的ICT人才培养呈何种态势?
ICT人才是指具备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技能和补充技能的人才,是数字人才的一种,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到 2025 年,全球在数字和智能技术方面存在的人才缺口达 6000万,在中国ICT人才缺口将超2000万,而ICT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增速未见显著提升。《2024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指出,AI大模型相关的岗位在整体互联网行业降薪的背景下,拥有ICT相关技能人才涨薪率达30%以上。《2023中国数字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19至2022年,数字人才平均年薪远高于全行业,且薪酬逐年增加,2022年比2019年增长11.5%。
面对紧迫的时代需求,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总裁李俊风表示:“在中国,未来还有2000万的人才鸿沟亟待弥补,以支撑不同行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助力高校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数字人才,华为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创新打造了“全场景1+3”解决方案(“1”即“ICT人才实训”,“3”即“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科研计算”),全方位补齐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短板。
ICT人才实训,打造一站式人才实训平台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产学协同可谓是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最大痛点。为了解决这一痛点,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至关重要。
为助力高质量数字人才培养,华为积极投身校企合作,基于华为ICT技术及产业优势,通过一站式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为高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训教具,助力高校培养具备数字化技能和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华为已和部分海内外高校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为深度共育ICT人才,华为与宿迁学院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使得广大师生受益匪浅。截至目前,宿迁学院共有212名学生通过了鲲鹏微认证,物联网工程已嵌入9门华为课程。
放眼海外,华为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创新部署了Talent实训平台,建设数通、无线、网络安全、云服务、人工智能、物联网6个方向的实训室,为学校师生提供了课程、实训平台、真机实训环境以及师资培养服务。值得欣慰的是,数万名ICT人才将从双方联合共建的人才培养与创新中心脱颖而出,丰富当地ICT人才供给。
另外在非洲大陆最北端的突尼斯,正大力推动数智化变革,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顺应这一趋势,华为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已经将华为HCIA Security列入学校课程,让学生毕业就能具备入职安全工程师的基础能力。截至2023年,华为已经与突尼斯68所院校签署了ICTAcademy协议,有超过7600名学生参与华为培训课程,超过750人获得华为认证证书。
在全球,华为目前拥有1300多位讲师、31个培训中心、3大全球培训中心(杭州、贵安、马来西亚)。其中,包括3000+课程资源、100+技能库、300+能力模型。华为汇聚资源打造一站式实训平台,为高校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匹配数字产业岗位需求,以及为推动精准就业、助力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助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智慧校园,破除数据孤岛实现泛在学习
互联网时代,网速快慢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在高校,若基础网络得不到保障,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将受到影响。尤其对于数字人才培养而言,网络基建是极其重要的保障。如今,在校园数字化转型建设中,部分高校还面临着数据孤岛化、结构复杂、运维难度大等问题。
针对高校的网络基建痛点,华为发布了智简校园网解决方案,以星河AI智慧校园网与F5G全光校园网为基础,打造全光全联接全智能的校园网络,为学校建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畅学的网络环境。如在教室场景中,学生可以享受清晰的4K课堂、极具趣味性的VR教学。南京农业大学基于华为F5G全光园区解决方案无源扁平化架构,节省了80%的弱电机房,极大减少机房空间及降低消防隐患;同时以上下性对称10G承载Wi-Fi 6,完成宿舍内有线网络带宽1G、无线网络500M升级,实现南京农业大学12000多个在线终端网课使用流畅。
在海外,如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简称ETH),学校面临移动用户不断增加、部分场景用户密度高以及推进“随时随地学习”战略等情况,迫使网络亟需扩展。华为针对学校定制化的要求,部署新的AP(无线接入点),为其构建了稳定、高性能的校园无线网络,受到ETH学子和员工的广泛认可,新的基础设施也使ETH的教育质量和研究前景得以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智慧教室3.0,助力教学更精准、学习更高效
为适应智慧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室也从传统教室向数字化、智能化演进。从智慧教室1.0的教学信息化到2.0的教学数字化,华为智慧教室3.0实现了哪些突破?或许可以从学校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一探究竟。
踏入宁夏大学的校园,300间明亮、现代的智慧教室令人耳目一新。得益于华为智慧教室3.0的支撑,学校的智慧教室均可实现混合式教学、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授课期间,师生全程可与智能设备高频互动,手机扫码板书即可留存课程知识点。通过叠加AI算法,师生还可以提取整节课程的关键词和重点摘要,形成可查询的视频知识库,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正如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华为智慧教室3.0正是这样一把火,通过AI、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智慧教学体系,实现灵活弹性的个性化教学、精准高效的教学管理,助力教学全流程智能化。华为通过不断迭代升级的智慧教室解决方案,助力教育客户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促进教育智能化、普惠化发展,让“教育之火”更加炽热。
科研计算,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在教育科研领域,一流学科的建设与科研创新是许多教师和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对于一些高校而言,存在计算资源不足、科研持续性差、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单靠内部资源往往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以获取精确而有效的支持。
近年来,针对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普遍痛点,华为深耕算力,并结合运营服务,助力学校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
一流学科建设层面,华为依托昇腾鲲鹏根技术,支撑高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学等对算力需求强的一流学科建设和数字人才培养。基于存、算、网一体化ICT全栈能力,华为面向具身智能(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农业育种、集成电路、化学等学科科研场景,打造让高校“好用、爱用”的科研平台,助力其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
学科科研创新层面,华为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在化学、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沉淀了AI4S能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套件,支撑学科科研创新。目前,华为科研计算解决方案已在多所高校落地。
在兰州大学,校方借助华为在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丰富实践和生态伙伴的整合能力,与华为等科技企业联手打造基于容器的HPC(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构建了国内首家大规模容器部署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依托高性能计算平台,兰州大学超算中心已经为150个研究方向、超过300个研究项目提供了科研支撑。此外,超算中心还在提升学科交叉,推动AI for Science实践,为学校培养专业性、系统性、交叉性科学计算专业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深耕数字技术,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4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结合数字人才需求,深化数字领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数字人才培养将是未来校企协同发展的重点方向。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总裁李俊风说:“数字技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不断学习新技术,以应对未来的瞬息万变。”针对数字人才培养,华为将持续深耕数字化技术,携手行业各方资源,努力共筑数字人才培养摇篮。通过建设智慧化教学环境、构建统一数字管理平台、统筹建设科研计算平台等方式,助力数字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