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

时间:2017-11-30作者:杨刚来源:教育家杂志

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

杨刚: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首期中小学领航班学员,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长。先后荣获“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开拓者奖” “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五四’奖章” “海淀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结缘师范

1990年7月,我初中毕业考入了北京第三师范学校(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这是当时北京市最好的师范学校,北京很多名校的校长、名师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回想20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在北京农村生活的孩子,转户口(农转非)依然是最重要的一条学习目标。记得当年中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自己坚决不报中专,但又为了从农村尽快考出来,我就和家人认真研究招生简章,最后报了提前招生的师范学校——北京第三师范学校。五年的师范学习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人生思考,特别是对未来的教师生涯有着美好的憧憬。

师范第二年第一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到小学去见习。当时我去的学校是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小学。我被安排到了四年级的一个班,全天候地跟着这个班的语文、数学老师听课,开展班级活动。当时指导我的老师都非常和蔼可亲,对我给予了很多的帮助。短短几个月我就和我所教班级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最后的告别欢送会上,孩子们为我表演了很多节目,我和孩子们都哭了。这次的见习经历让我深深地被孩子们的真情所打动,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句话的理解,坚定了我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

开启教育人生

1995年7月,我进入了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名校——中关村第二小学(以下简称“二小”),正式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那时候我才感悟到学习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上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一开始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不过,我一直坚信:每一位学生都重要,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我的关爱。也正因为我尊重他们每一个人,爱他们每一个人,他们都特别喜欢我,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特别开心。

当时我除了教一个班的数学,还要负责全年级的奥数班,每天既要和本班的孩子打交道,还要和全年级数学好的孩子打交道。因为年轻,没有经验,我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向老教师看齐,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经过一年的辛勤付出,我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我所教的第一个班是从四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的,连续教三年,这也在学校开了先例。紧接着,我又连续教了三年的六年级毕业班。对于我这样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这无疑是学校领导和家长给予的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应该说,二小对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的帮助和引领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校为我们创设了各种成长的平台,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会。我想这就是二小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而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了我日后走上校长岗位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价值,让每一位有梦想、有能力的教师都有实现自身最大价值的舞台。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