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建设更加民主的教育体制机制

时间:2016-04-12作者:石中英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第四,在国家的办学体制上,进一步坚持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协同发展的体制。中国古代就同时存在官学和私学,以官学为主体。官学衰微,私学就会兴盛。新中国建国以后,在收回教育主权的思想指导下,政府办学之外的各种办学形式逐渐消失,各级政府成为唯一的办学主体。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的热情高涨,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民办学校。国家也出台有关法律,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但是,民办学校的发展总的来说存在着比较大的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约束,发展困难。这里面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定位的问题,还有一些具体政策的设计问题。当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推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努力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与空间。随着学界和社会公众对于教育产品公共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一个更加民主的教育体制机制一定是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同发展、良性竞争的体制机制。在二者基础之上,也可以发展出更加多样的混合型的办学体制机制。在这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激活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加多样的、可选择的教育服务,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期人民群众多样的、个性化的优质教育需求。

第五,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充分发扬民主。民主是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之一。正是更加充分的民主,使得现代教育治理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民主治理承认教育利益群体的多样性,同时致力于教育共识的达成。根据这种理解,十三五期间,在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应该继续采纳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和中期评估时采用的好方法,充分地发扬民主,完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多种利益群体充分表达意见并在民主的基础上有效协商、达成共识的机制。据报道,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两年,成立了五百多位学者参加、两千多人参与的11个专题组,组织了上百人的专家咨询队伍,向全社会征集了二百一十多万条意见建议,召开了各个层次、各个专题的座谈会数百场,树立了当代中国教育民主决策、民主协商的光辉范例。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不同,需求不同,存在的实际困难也不同。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搞教育规划和教育改革,其困难程度要大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的过程,决策者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最有价值的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高质量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或教育改革政策,这是不可能的。

第六,在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广泛和深入的家长参与和社会参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会公共事业。教育怎么办,怎么改,不能只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说了算,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个体、家庭、企事业单位等关心教育改革。在一些国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召开教育峰会,就教育改革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是很常见的事情。在我们国家,目前尽管可以听到一些包括家长、企业界、政府非教育部门、新闻界等等关于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它们自主地组织起来、理性地讨论教育问题还是不多见。应该说,这些社会组织是天然的教育同盟军,是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它们不仅可以提出自己对于高质量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观点,而且也可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促进教育改革的社会参与,有利于打破学校成为“教育孤岛”的局面。教育的问题大多数有其社会根源或成因,教育改革本质上需要其他相关社会系统的积极和深度参与。对于教育体系自身而言,那种动辄以种种借口将把学生禁锢在围墙之内、将家庭和社区排斥在教育改革之外的做法是违背民主的原则,也是违背教育的原则的,更不利于形成有利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社会支持网络。

以上我的这些意见,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经过这些年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五年来的努力,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民主化程度已经有显著的提升。第二,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民主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当作为十三五教育事业规划、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或指导性理念。第三,建设更加民主的教育体制机制,是一个比较广泛和长期的任务,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和不懈地努力,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知难而退。最后我想再次呼吁,建设更加民主的教育体制和机制,进一步释放整个教育体系的活力,造就千千万万合格和卓越的社会主义公民,是这个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界的伟大使命。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