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必须有大的转变

时间:2016-02-23作者:乔彩花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2月号

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必须有大的转变

研究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概念的进一步落小、落细、落实的措施,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对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核心素养是体现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重要指导作用,具有普遍意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据此,我们学校研究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批判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项能力和爱与责任、信心与勇气四项品格。我们认为这些都是都对学生未来发展、终身发展有益的DNA。

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主渠道是课堂,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我们在学习课程标准时,进行了学科价值大讨论,一次次关于好课堂、好老师、好学生、高质量的深度研讨,让全校教师豁然开朗: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不同的课堂生态决定着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向、高度和质量。针对课堂教学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品格养成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打造“生本、生命、生态”课堂的目标要求。

生本——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要研究学生,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么去那里?把课堂从教师教的地方变成学生学的地方,从“一言堂”到“百家争鸣”。

生命——就是所有的教与学,都要着眼于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学生首先是人,是生活中的人,是关系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是将要走向未来生活的人。课堂要承载起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意义、感受生命关怀、提升生命质量、维护生命尊严的神圣使命。课堂不仅要重知识传授,更要重品格培养,做到“从三味书屋”的单调乏味、个性压抑到“百草园”的自由解放、快乐成长。

生态——是理想课堂的呈现状态。让课堂如一方宽和的池塘:尽可能宽阔,让各类鱼儿尽情嬉游;尽可能温和,让各种花草自由舒展;尽可能富氧,让每一颗落到这里的种子都能欣然成长。就是要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氛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教育规律,既关注全体,也关注个体,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做到“既见森林,也见树木”。

总之,“三生课堂”的本质是要建立起以研究学生为前提,以理解、交往、动态生成为特征,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的新型课堂。“三生课堂”的实施,让老师们追求学生对学习成长意义的深层积淀,即学生遵守规则,是因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需要,不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或想得到奖赏;学生能与人为善,是因为他相信善良是好的品质并具有向善的内在愿望;学生用心做事、追求完美,是因为高质量的成果使他们感到骄傲,而非仅仅为了取得高分。课堂从知识核心走向核心素养,教师也真正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