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习能力,营造持久的竞争和发展优势
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校园,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要完成目标,就必须转变观念和改变一些传统的做法。
引导师生改变学习的“三个定位” 一是时间定位。从校长的职责上看,学习力是校长和教师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从教师的使命看,“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信息渠道。教师们原来引以为自豪的,也是所谓看家本领的专业知识则显得相当狭隘和单薄,已很难适应创新时代和发展的学生的需要。这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并且能够引导这种变化。二是角色定位。校长应能正确引导淡化师生泾渭分明的角色关系,树立人人都是学生的思想。学校要改变“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做法,着眼一生,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会学、善学、乐学,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基。三是空间定位。在学校要向两头延伸,一方面向职前延伸,一方面向职后延伸。同时,打破垄断,推倒校园院墙,开放办学,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联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起教育和学习的多通道立交桥。
积极实践“四种措施”,提高团队学习的效能 几年来,学校所以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制定和实行了“上挂、横联、外托、内依”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今后,我们还将依托这些措施奋力前行,以实现学校发展愿景 。一是整合资源主动“上挂”。联合社会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与省、市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机构、知名高校、科技部门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赢得支持和指导,根据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挂靠大专院校,争取他们对学校进行专业教学的支援和指导。二是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横联”。积极与同类兄弟学校和医院开展联合办学,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形成集约化办学态势,争取在集团集约化办学模式的牵引下,形成办学的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三是“外托”活动指向明确。开展指向明确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外托活动,重点在努力建设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双师”队伍。频频地在走出请进,能使教师的思路开阔,见识增长,有效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和素质的提高。四是开展内涵丰富的“内依”工作。首先要大力倡导。哈尔滨市卫生学校确立“学习的学校,思维的学校,创造的学校”的理念,大力倡导并努力营造学习和研究的氛围。其次要创造条件。加大图书、音像资料和教学、学习软件的投入力度,加大校园学习网建设步伐,为学生知识学习创设良好环境。
打造创新能力,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哈尔滨市卫生学校从1945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4次搬迁,7次易名,学生从30名到如今的近3000名,数量规模大幅提升。但校舍面积始终没有大的扩展,是典型的“微型”学校。在“微型学校”中,我们坚持科学人文和创新驱动,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精品教学”和“精致教育”。
夯实基础,创精品教学 紧紧把握“课堂教学质量”“实训基地实用”“专业布局发展”“教师队伍提升”等四个环节,为创“精品教学”奠定基础。一是严格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了《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教学例会制度》《教学质量学生反馈制度》等规章制度,使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更科学规范。在坚持日检查、月统计、期中期末双评价中,实施以“一个渗透”为主线,以“三种评价方式”和“三种创新模式”为两翼的质量监管体系,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注重实训基地实用性。与北京医模有限公司建立了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并形成互动机制。与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开展共建共育的合作关系,采取学校在二院投资设施设备,建立康复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康复技术专业的做法,实现校企共赢。密切与省内外各大医院的关系,毕业生在哈大医院的实习比例逐年增加。三是专业布局适应地域经济发展。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以“适合、适度、做精、做强”为原则,主动适应哈尔滨地域经济“4+6+1”和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发展,提出建设规模数量要适度,特色专业做精,长线专业做强的思路。组建了护理专业科,调整了康复技术、药剂检验和公共基础教研室,成立了教育教学督导室,为学校“专业群”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四是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树立 “有大楼不如有大师”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就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思想,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首先,走出去——开阔视野。近年来,学校共派出赴美国、德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境外培训教师7人,国内培训专业骨干70多名。寒暑假还组织专业教师到对口医院顶岗实践或到高校轮训。“走出去”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其次,请进来——教学相长。先后采取邀请全国、省、市著名医护专家、学者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和报告,零距离教学辅导,现场会诊,拜名家、名导为师等办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最后,做中悟——增强本领。鼓励教师参与顶岗实践,积极搭建“做中悟”的平台,组织专业教育教师参与实习医院的“临床护理教学研讨”“疑难护理专题演示”“现场临床护理心理咨询”和校内“青年教师能手技能展示”等活动,有效增强了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立德树人”,创精致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基石。为此,我们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做到了德育工作体系化,德育内容常态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在创精致教育,为培养人们期待的白衣天使中做出了成绩。一是课题引领下的德育工作体系化。2012年,我倡导制定了学生“三年成才”规划,实施“一年级成长养成教育,二年级成熟育人教育,三年级成才强化教育”的过程体系和目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提高学生自觉认知,督促学生自我教育和自觉养成,让学生在快乐感悟中成长。二是养成教育主导下的德育内容常态化。一日常态化,就是每天学生从起床、内务、卫生、学习、活动、生活等方面都有标准;一事常态化,就是课堂教学、卫生评比,食堂寝室、主题班会等都有章可循。将创新性的“五早、五操”纳入常态管理,让学生在“哲理传递、风采展示”、“一事一议”、“名人启迪”等活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与品质。三是职业理想建设下的德育活动主题化。开展指向明确的主题性德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在内化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如“5.12”国际护士节的“授帽仪式”,2012年纪念护士节100周年的“敬畏生命”,2013年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丛飞大爱精神为主线的“大爱无疆”到2014年以我校学生孙琳同学火车上救人的事迹为榜样的“天使之梦”,2015年以老年护理岗位模范人物为引领的“生命的坚守”等主题活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使他们终身受益。
学校文化育人创新的成果 我校针对学生实际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创新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学校的稳步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几年来,学校先后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结成伙伴关系,主编了15本中职“国规”教材,参与完成了中职、“五年贯通制”、“中高职衔接中职教材”共计51本。完成“十一五”省级重点及规划课题8项,9项“十二五”省级重点及规划课题顺利结题。参与教育部《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康复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等教材的修订工作。2012年,我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82%,2013年通过率85%。2014年5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院在我校召开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现场观摩,黑龙江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新闻综合、生活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社会反响较大。2012级学生孙琳被共青团哈尔滨市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标兵”荣誉称号,并进入2013年度“龙江好人”和“中国好人”评选候选人行列。2015年学校晋升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