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北大博士、剑桥硕士……“学霸新教师天团”集结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

时间:2025-11-05作者:来源:

2025年9月,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以下简称金陵河西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面孔”——由40名毕业于国内外顶尖学府的教师组成的“学霸新教师天团”。北京大学博士、剑桥大学硕士、香港大学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南京大学硕士……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新教师团队,以其高学历、高素养,迅速引发各界关注。

高学历“学霸新教师天团”来了!

1993年出生的孔潇然,是这支新教师队伍的“学术担当”。刚刚从北京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博士毕业的他,如今已站上国际高中的讲台。不同于传统的公式讲解,孔潇然擅长将博士阶段深耕的拓扑学思维融入课堂,用“莫比乌斯环与函数连续性”的趣味类比,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可感。开学第一周,他设计的“数学建模”实践课,就用前沿学术视野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我觉得我上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了解自己领域的前沿动态,上课不局限于书本,有助于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强调逻辑思维,会尽量引导学生用研究生的思维方式探究问题,比如先想为什么这样,再看不同解决路径。”孔潇然表示。

1991年出生的赵雨青,凭借剑桥大学金融硕士的海外经历,成为国际部学子的“生涯引路人”。在生涯规划办公室里,她不仅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留学申请指导,更结合自己从本科到剑桥深造的全过程,梳理出“背景提升时间轴”“文书撰写避坑指南”等实用工具包。不少学生表示,赵老师的经验分享,让他们对未来的留学之路更清晰、更有底气。​

杨蕊伊则将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学术积淀带到了初中语文课堂。这位年轻的硕士教师,擅长从文献考据的角度解读经典文本。在讲解《论语》时,她会带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注疏差异;分析古诗时,又能结合历史背景还原创作情境。开学仅两周,她的语文课就因“有深度、有温度”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课程”之一。​

“以为这些博士老师、硕士老师的课堂会很难懂,但没想到他们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给我们讲粒子物理、数字人文技术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这种前沿知识,让我大开眼界。”金陵河西学校初一学生费禹晨表示。

一所有“博士工作站”的基础教育学校​

事实上,这不是金陵河西学校第一次引进这么多学霸名师。走进这座校园,600余名教师组成的教育方阵中,硕士、博士及以上学位获得者占比超30%,获得省、市级荣誉教师占比更达40%。

早在2020年,金陵河西学校就成立了全省中小学首个“博士工作站”。工作站现有16名博士后、博士老师,均毕业于中科院、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法国鲁昂大学等中外名校。博士教师定期开设“博士讲坛”,并引领全校教师开展专业的课题研究;此外,学校还有50多名从南京大学毕业的老师,组成了“南大教师天团”,得到南京大学官方点赞关注。​

“基础教育引进高学历教师,不是新鲜事了。中小学是态度和思维形成的关键期,由具有科学精神的老师来培养,是好事。”金陵河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穆耕森表示。

同时,穆校长也坦言,“高学历”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如何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对此,他用了两个词:真实、自觉。

真实,就是要扎根在话语表达、论文写作、课题研究中,扎根在教育教学实践里,把专业发展的根扎在课堂,扎在真实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快。

自觉,一是对自我生命的自觉,二是对他人生命的自觉,三是对外在环境的自觉。具体来说,就是对自身发展的清晰认知,能够坚定地追求目标;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有深厚联系;对学校所处发展阶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愿意与学校一起努力,变得更好。

只有在真实、自觉中,这些老师才能成为学生、家长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

让教师的发展走在前面

教师成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让教师的发展走在前面,是金陵河西学校管理和发展的思考基点。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三个用”的哲学思考:用教师的智慧解决教师的问题、用尊重赢得尊重、用文化提升文化人。

“每所高品质学校的发展都是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应懂得学校教师发展的价值,清醒地了解和判断教师成长的路径。努力发展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让教师养成专业生活方式。”穆耕森表示。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上,学校注重“四个维度”:

一是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举行师德报告会,讲好身边人身边事,让老师在互相欣赏中增强自信,互相赞许中增进和谐,互相交流中得到共同的价值认可;通过实施形象计划,开展“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提升教师精神品相,重建教育的目标感和教师的意义感。

二是推动教师的行动学习:推动教师校本教研,关注“四个方面”(关注教师关注的问题、开发教师本身的资源、专业引领以平等姿态介入、重视教师经验改进的过程);建设“三研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研发共同体、研修共同体),通过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团队合作,释放教师潜能;举办读书报告会、学术报告会、每年4.23世界读书日的家校共读分享会等,构建完整的推进读书的体系,让校园更加充满书香和学术气息,让老师更有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

三是实施教师的项目培训:开展“名师计划”,通过组织教师走进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研修,与江苏省师干训中心联合举办30余场高端专家讲座、组织多轮“教育故事”分享沙龙及高校研修活动等;开展“成才计划”培养项目,制定青年教师五年专业成长规划,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安排教师到名校挂职锻炼、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实施“312”工程(3即撰写读书随笔、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育叙事,1即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考核,2即开设一节展示课、完成一项课题研究),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让成熟教师“新鲜表达”、让骨干教师“敢于领跑”。

四是引领教师的前沿探索:推动学校“博士工作站”建设,挂牌南京大学“教育博士与教育硕士实践基地”“中小学教科研联盟”;举办高质量的全国、全省范围学术活动,打造“高品质发展论坛”学术品牌,举办河西讲坛、名家讲座,让教师聆听专家报告,目睹专家风采,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眼界,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和专业品质。

“走向优秀教师的关键是深刻的职业理解。金陵河西学校的教师成长,是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实现,在教师群体的互助互动氛围中形成。”穆耕森表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