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磁县观台镇坐落在太行山东麓,仰仗着土地下丰富的煤矿资源,观台镇的经济在全县领先,还成为县里第一个产值破亿的乡镇。因此,一份煤矿厂的活就能让观台人过上还不错的小日子。“60后”观台人王瑞现生逢其时,理所应当和当地大多数人一样,选择成为煤矿工人,而他现在的身份是一名乡村教师。当年,初中生王瑞现的目光牢牢地被一只粉笔“黏”住了,数理化老师拿着它写下漂亮的板书,这令他艳羡不已。18岁的王瑞现高中毕业后,也拿起那支粉笔,成为磁县观台镇中心校观台中学的一名教师。粉笔很轻巧,王瑞现握着它,一笔一捺地,在乡村的孩子眼前,画出了诗书的春与秋。
心是热的,“苦”是甜的
晚上十一点,王瑞现查完最后一间寝室,在水房打上一壶热水,匆匆地洗去一天的风尘仆仆,枕着疲惫睡去。早上五点,学生们还没有起床,洗漱整齐的他已经开始备课,准备资料,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
2020年9月10日,王瑞现迎来了他教育生涯的第36个教师节。这天的阳光格外耀眼,穿过窗户,照亮了王瑞现充满沟壑的脸。深深浅浅的皱纹里,藏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1984年,高中毕业的王瑞现拒绝了更挣钱的煤矿工作,选择成为民办教师。第一次领薪水,他只领到了43元,而他在煤矿工作的兄弟,一个月已经可以挣到120块了。他身边的很多老师选择了下海经商,甚至还嘲笑道“谁干谁是傻子”。
这样的嘲笑来自他们的亲身经历。由于观台中学是寄宿学校,老师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除了教学,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学校距离王瑞现的家很远,为了学生,他以校为家,平时很少回去。如果家里有急事,他就在学生入睡后离开,再赶在学生起床前回来。这一趟往返下来,王瑞现几乎就没时间睡觉了。
用一句话来总结王瑞现的工作,就是“钱少、事儿多、离家远”。到底是什么能让他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一坚守就是30余年呢?
“中间也产生过放弃的想法,但我热爱讲台、热爱学生,热爱这个职业。”王瑞现告诉记者,每次有学生喊他“王老师”,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每次在街头被人认出,那声热情洋溢的“ 王老师”,让他有一种被尊重的满足感——一声“王老师”,抵消了王瑞现所有的委屈。
“教师”这两个字带给他的骄傲,同样延伸到了家人。“每次提到我,家人都会觉得很自豪。”王瑞现的兄弟都是煤矿工人,他是家里唯一的“ 知识分子”。在乡镇,教师,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与敬仰。
心热了,就会把生活中的辛苦酿成甘甜的美酒。一声“王老师”让他忘记了辛苦和疲倦——“我不知道什么叫累”。在王瑞现眼中,上课就是最大的幸福。成为“王老师”是王瑞现从小的梦想。小时候他学着老师的笔迹练习板书,模仿老师的模样在讲台上课。儿时的梦想照进现实,长大后他如愿成为一名老师,只要一上讲台,他就像上紧了发条一般。一次上课太过投入,导致王瑞现的声带急性发炎,发不出声音,医生让他禁声半年。但他不舍热爱的讲台,硬是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撑完了整学期的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他所任教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仍然很优秀。
其实,在工作的前15年,他只是一名民办教师,拿着同事三分之一的薪水。但他用心中的热爱与赤诚,将生活中的“苦”化作了甜,这种力量鼓舞着他一路前行。
心中有“火”,脚下有泥
这座工业小镇有八个煤矿、四个焦化厂,却只有一所中学。学校是这个乡镇的文化中心,而老师恰恰就是文化的传承者。只要有老师在,这里的文化命脉就不会断裂。
“孩子要是交不上学费,你看我怎么收拾你!”王瑞现怎么也没想到,温文尔雅几十年的自己,竟然也会说出这样的狠话。
这一幕发生在六年前。一名成绩不错的学生被父亲逼着辍学,因为父亲并不知道他的成绩意味着什么。在这个“工业乡镇”村民的眼里,学习的出路远不如外出打工更好。
为了留住这个好学生,王瑞现每天上门做思想工作,向其父展示成绩,并立下保证——孩子肯定能考上好高中。就这样软磨硬泡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成功劝服了学生的父亲,让这名学生得以重返课堂。
六年后,这个学生考上了大学,他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被迫辍学的人,在观台镇有很多。也并非全因经济条件不允许而辍学,更多是因为村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在这里教书,最难的就是村民对孩子教育的普遍不重视。”王瑞现告诉记者,家长们甚至会要求老师“不要管得太严”,因为他们更希望孩子早点出村打工。“很多家长只关心学校的伙食、住宿条件,不太关心孩子的成绩。”王瑞现如果对学生进行了严厉批评,有的家长会跑到学校来质问、指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自己对学习也没什么兴趣,逃学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让村民相信教育的力量、知识的力量,王瑞现下了一番苦功夫。
“少在办公室待着,多去教室看看学生。”王瑞现将阻力化为动力,用他的话说“一个字,就是干”。平时,除了备课上课,他不是在家访,就是在家访的路上。他曾经带过一个成绩优异的男生,家里的两个姐姐早早就辍学打工,父亲准备让这个儿子也辍学,因为在他眼里“交学费就是浪费”。得知这一情况后,王瑞现与男生的两个姐姐取得了联系,并且叮嘱她们“一定要留好弟弟上学的钱”。在他的坚持下,两位姐姐一直资助弟弟上学。在今年的高考中,这个男生成功考上了一本大学。
学校外,他做好家长的工作,改变村民落后的教育意识;课堂上,他严抓教学和管理,点亮学生的未来。
“我愿意当老师,是因为我想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王瑞现带的班级,数学成绩经常全县排名第一。“ 有人认为农村孩子没出息,我就是要让大家看看,农村孩子也能考上大学,也能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从教至今,他的学生中,有80多人考上了大学。现在,王瑞现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年学生们回来看他。“骄傲哩!”对于王瑞现来说,一批批毕业的学生就是他前行的动力和底气。
一批批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改变了当地村民对教育的认识,他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地村民对教育的期待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人开始认识到,上学是一条更宽广的出路。
在这片土地上,王瑞现播撒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教育的种子;不仅点亮了学生的未来,更照亮了村民的当下,让教育的光芒照进他们的内心。
心若有光,必有远“芳”
“你如果把老师当成职业,那它就是养家糊口的工作,如果当成信仰,那它就是终生奋斗的事业。”这是王瑞现常说的一句话。他将这一信仰融入生命,化作心中的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光阴似箭,一转眼,在这方三尺讲台上,王瑞现已经坚守了整整36年。他陪伴田野里的孩子们度过最美好的时光,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
1999年,王瑞现获得了正式教师编制,摘掉了长达15年的“ 民办教师”帽子。他相继获得了“邯郸市优秀教师”“县级模范教师”“邯郸市优秀辅导教师”“邯郸市优秀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2018年,磁县教育局任命王瑞现主持“磁县初中数学名师‘ 王瑞现工作室’”,县长在调研时称赞他是县教育系统的标杆。现在,王瑞现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他感受到了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心中有光的他,嗅到了远方的芬芳。
王瑞现将对教学的热爱熔铸成信仰,根植于脚下这片土地上,日复一日地用汗水浇灌,在广袤的乡野大地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芬芳四季。而普通的三尺讲台,也变成了村民眼中最美的地方。
(作者:本刊实习记者石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