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新
5月31日,斯坦福大学第10任校长约翰·汉尼斯、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以及湛庐创始人韩焱,以跨洋连线的方式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什么才是未来教育的要领》的高峰对话。以下内容来自朱永新教授的发言。
我在今年的手记中写道,“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我想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这句话。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大家前一段时间听到任正非讲这句话的时候,都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任正非的原创,但是他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教育是投入最少,但产出最高、最有效益,同时也最值得投入的投资。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教育有广度国家才有力量。教育的广度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普及程度。从近代的历史来看,几乎所有发展快的国家,成长最快的时候都是教育普及最好的时候,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所以一个国家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人均创造力就越强,那么紧接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基本的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会越强。
第二,教育有高度国家才有境界。教育仅仅有广度还是不够的,因为那仅仅是把知识进行了传输。 就像汉尼斯教授讲的,教育必须从T型结构来塑造,我觉得他所说的T上面的一横,其实与人的情怀、人的理想和人的合作精神更加有关,我把它理解为教育的高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是培养“书呆子”或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仅拥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精进专业知识就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只有具有情怀、道德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国家才能有境界。一个国家,需要有一批有良知、有境界、有价值感、有信仰的人。
第三,教育有活力国家才有创新。这是说仅仅有广度、有高度还不足够,还得有活力。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育怎么把每个人的内在能量激活、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和张扬。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活力,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的人,那么只有最高分的状元才能去清华读书,但这样招到的其实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学生。就像斯坦福大学招的也不一定就是状元。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其实就是“独特性”,“独特性”是评价教育非常重要的标准。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是用清华、北大、斯坦福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那么90%以上的人是达不到要求的,而达不到要求就会被认定为是失败。我将这一类学生称为“陪读生”,陪着那些能上清华的人在读书,最终因考不上清华,就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好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好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能量都能被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应是扬长而不是补短。扬长的教育和补短的教育是两种教育的方法论,或者说是两种教育的价值观,我觉得有活力的教育就在于要把每个人的创造性结合起来,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到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内在能力,这是一个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标志。
我们一直认为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是天生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讨厌学习。我们在人生最初的时期,是发现这个世界最快的时期、是大脑的突触形成最快的时期。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天生的本能还是要比其他动物少很多,大部分东西都是后天习得的。所以教育只要能满足人追求探索、好奇的天性,并不断地激发,那么人就能够不断地成长,终有一日成为最好的自己。
现在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批量生产人才,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在我去年写《未来学校》时,我设计了一套我认为比较有活力的教育体系,旨在打破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强调“个性”。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我觉得是需要教育更有活力,因此我的首要观点就是“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如果我们在教育上既重视了广度、高度,同时也重视活力,那么这样的国家一定有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是教育的基石
我最近获得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也算是为我们中国人在阅读领域争得了一个荣誉。这么多年来,我呼吁、关注和研究最多的问题就是,我认为阅读是整个教育的基石。
《要领》这本书有很大的篇幅在讲阅读,汉尼斯教授还开了他自己的书单,他说他特别喜欢历史和传记,这点跟我很像。特别是传记,我一直认为在成长的历程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有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一部传奇,有的人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平庸的故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命原型,也就是说你像谁那样活着?看人物传记会帮助你不断地给自己寻找生命原型。所以我理解汉尼斯为什么有这么大成就,为什么他喜欢读传记,就是因为他不断地从那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成功的能量。
阅读为什么是教育的基石呢?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阅读的过程是精神发育的历程。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我的阅读观》,在书中提出了我对阅读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特别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精神成长历程来源很多,但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乃至于那些最伟大的价值藏在哪里?我说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里。但这些书如果只是躺在你家书架上或学校图书馆里,其实跟你没什么关系,只有当你阅读的时候才会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那时你才真正地拥有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阅读的过程就是精神发育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经历历史上所有的事件和现实中发生的所有事件,90%以上的知识是来源于人所生存的时间、空间之外的东西,那就是靠阅读来获取,所以说阅读是整个精神成长最重要的历程。
第二,阅读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标志。也就是说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阅读能力上。纵观世界上所有的考试评价,会发现阅读能力始终是评价个人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最基本要素。我在20年前发起了新教育实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我们是最早在中国校园里全面推广阅读的,最初运作时,很多父母和老师不太理解,认为我们把教科书念好、把作业做完就行,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读课外书?甚至很多父母亲看到我们让孩子去读书,就把书撕了,或者藏起来,让孩子去做作业。其实我是很反对课外书这个概念的,书应该不分课外或课内。这20年下来我们所做的努力,让大家都真正意识到阅读太重要了。阅读对提升学习成绩有着全面的推进作用。我们新教育实验有5000多所实验学校,其中有40%在乡村。有大量的案例是乡村的学校通过让孩子们大量地阅读,结果其水平超过了城里的学校。
第三,阅读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这次我专门带了一个提案,我提出要通过阅读的公平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全民阅读能够推进提升国民素质,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就算书、书架再贵,它和其他的投资相比还是很便宜的,现在这个硬件在乡村已经基本到位了。另一个难点是教师,想让所有教师长期留在乡村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孩子读书,把好书送给最偏远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最弱势的人群,让那些孩子们在人生最初的时期就能够得到读书的好处。这个时候他精神发展就站上了起跑线。去年我们翻译了一本美国学者的书《知识匮乏》,这本书有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他认为美国社会不公平。不同家庭在早期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的阅读资源不一样,所以他提出了美国应该有一个新民主主义运动,而新民主主义运动就是从阅读开始,让那些最弱势的人群能够在他们人生成长最敏感的时期得到最好的书。我在今年的提案里面也提出政府应该有这样的工程,配给乡村偏远地区的学校最好的书,并跟进阅读指导,同时给弱势家庭的孩子送书。我专门研制了一个中国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书目。中学生书目已经正式发布。把这些书送给孩子们,这样在他们成长的最初阶段,就能读到跟城里的孩子一样的东西,那么他们就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我觉得阅读是教育的基石。
我讲过三句话: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未来已经来,现在有未来;美好的未来,今天干起来。这是我对未来的三观。
我们在讲未来的时候会觉得未来好像离我们还很遥远,包括我在出《未来学校》的时候,有8000多人在这本书的读书视频下留言,分两派在吵架,说朱老师这个是教育乌托邦,不知道哪天才能实现,但我想说其实书里面讲的故事和案例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所以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挡也挡不住。
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现在是过去也是未来,你所处的现在其中就蕴含着未来,但未来怎么才能更美好,要靠现在真正地做起来。
好的教育靠谁来创造?最重要的人是校长!
为了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教育,我们就应该去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教育,那么好的教育靠谁来创造呢?最重要的人物是校长。所以,斯坦福前校长约翰·汉尼斯在《要领》一书中,用自己做校长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其中的缘由。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大学校长而写,也是写给中小学校长的,我非常愿意把它推荐给中国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们。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校长是老师的老师,更需要谦逊的品质。汉尼斯在书中第一个谈到的就是谦逊。谦逊,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你是校长,你是领导者,你很难把自己放在跟老师和学生同等的位置上,你觉得自己比他们高明,“我说你听”,所以就很难跟别人去沟通。但其实校长是老师的老师,他更需要谦逊。教育是一个共同体,它不是靠校长一个人去包打天下的。同时校长身上的很多品质都是从谦逊开始引出的,比如合作,只有谦逊才能合作;比如自信,也和谦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的校长还是很有启发的,因为我碰到的很多校长,往往个人英雄主义的比较多一些,而谦逊的品质,就少了一些。
第二,校长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榜样。汉尼斯在书的最后谈到了终身学习,其实这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我一直认为未来的教育方式不是像现在这样学习和工作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像现在,我们一般在清华读完硕士、博士,然后才开始工作,人生最黄金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了, 差不多读完博士要将近30岁了。我是不主张这么读书的,我主张二十多岁就应该出去闯天下,就应该创造,就应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我觉得在职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学习阶段式交替的,它会是未来教育的新方向。这样的好处就是,它更会激发一个人内在学习的愿望,因为结合你的工作,你需要补课,你需要学习,你会“有我”,而且针对性会更强。现在很多进了学校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而且他学的很多东西自己是不感兴趣的,他的专业都是爸爸妈妈给他选定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他很难有比较好的方向感,所以教育其实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去帮助一个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么,作为一个校长来说,只有他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调动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调动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其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一个榜样的历程。校长给老师做榜样,老师给孩子做榜样,那么你的榜样做起来了,教育就形成了。所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在教室里“我说你听”的过程,其实是大家在一起——一起做,一起学,一起研究,一起做项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