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滕纯谈课堂
——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

时间:2018-03-26作者:孙习涵来源:教育家杂志

去年九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上发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纵览教育界,各种课堂变革的声音早已不绝于耳,各类新颖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一节好的课堂依旧莫衷一是。伴随着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围绕着“未来课堂”的讨论同样轰轰烈烈。

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年近90岁高龄的滕纯先生走访过无数个课堂,在他看来,衡量一节课堂优劣亘古不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师生关系”。近日,本刊记者就课堂的话题专访了腾纯,他结合自身经历和多年观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塑造好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同生共长的场域,也是师生生命的一个载体。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我们每个人要经历的课有大约一万三千多节,这12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品德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段时期大部分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课堂就是生命所在。用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敬畏课堂,课堂也便具备了一种神圣感。

马克思有一句话,时间是生命的存在。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里面,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它对于双方都能产生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的课堂形态是,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也喜欢老师。但这件事自古难两全,总有老师喜欢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另一部分学生;总有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不喜欢那位老师。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师生之间也存在某种缘分。

所以作为老师来讲,应该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得到学生的喜爱。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那么他这门课就能够学好,反之,如果学生讨厌某位老师,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所谓课堂,就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动、相互的吸引,把课堂简化来看,实际上就是师生关系。

我发现现在我们的课改还是有点“冷漠”。我观察过一些公开课,有的老师一进课堂学生就“沉闷”下来。我当时就和这个老师说,你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点名提问,要让学生自己发言,因为有些孩子回答不上来很可能会伤了自尊心,尤其是一些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即便你做了一百次的好事,只要伤害他一次,那么这一百次的效果相当于归零。

 

学生喜爱的就是好老师

一位好的老师可以做到和学生无话不谈,和学生打成一片。如果老师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收服他们的内心,那学生自然也会听老师的话。你不会打篮球,也要和学生一起打;唱歌五音不全也要和学生一起唱,有时候出点丑反而会换来更好的效果。师生感情融洽了,距离自然就近了,课堂自然也就成功了。

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评选模范教师的时候,邓颖超说过一句话:“你们就去学校调查,学生喜欢的就是好老师,学生不喜欢的就不是好老师。”我觉得她说得很对,不要弄那么多复杂的标准,学生认可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需要懂一点心理学,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就不懂心理学。西方的教师必须要先学好心理学,然后再学习数学、物理这些学科专业课的知识。

现在在学校里存在很多校园欺凌的现象,有一些孩子一直被欺负,却压抑在内心不敢声张,有很多案例表明,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犯罪的可能性会比其他人高出许多。作为教师,怎样去发现这些孩子,如果师生关系到位,学生对老师有充分的信任,具有了安全感,才会将内心的隐秘和老师分享。

现在的教师培训很少会提到这样的内容,都是教老师如何让学生“立德树人”,如何相互尊重。虽然道理都对,但不触及根本问题。

我当初中老师的时候教过一个学生,每年过年的时候都给我打电话。这个孩子当时在新华书店看完书之后偷偷揣在兜里带走被店员发现。店员给学校打了电话,我去了就把这个学生带回去,考虑到学校如果知道这件事,这个学生前途很可能也就完了,我就将这件事隐瞒了下来。

去年,这个学生给我打电话提起当年的这件事,我发现自己早就忘了。

作为教师,应该记住孩子的优点,而要忘记孩子的缺点,如果一直记着孩子的缺点,你看孩子的眼神也会受到影响,孩子是很敏感的,他生怕你啥时候会提他的缺点。我也常对老师说:你们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要记住孩子的闪光点,不要记住孩子所犯的错误。

 

短期内传统教育并不会被取代

现在我们经常会谈到未来的课堂,包括未来的课堂会怎么样,教师能否会被取代等等。

1984年我去美国考察,当时他们就在讨论类似的问题。3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这些并不会发生,有些东西被代替了,但大多数并没有。教育是讲究思想和情感的,讲究的是即时发生,在课堂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魅力,但人工智能现在看来还不具备这些。

古人有句话叫“贤者应事变通”,也就是说,人是最会变通的,人类发生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但人类没有发生的问题,人工智能解决不了。人工智能设计者给它设计的程序是固定的。比如我们接触孩子,从孩子的眼神中发现他有什么疑问,就要马上调整思维,转移话题,不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那一套去讲,否则那就等于白做工,因为他的思想已经游离了。

所以说,人脑永远跑在机器人的前面,也有人说将来人工智能可以不受人类的掌控,那制造这个的一定是疯子。

所以,我们今天谈论人工智能、未来的课堂是有意义的,但中国面临的问题还是最基本的问题,大到高考制度、教育均衡,小到每一个班级,每一节课堂上,师生、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这些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内容。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