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华:深耕民办教育二十余年,曾任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校长、北大附中教育投资公司副总裁,现任阳光控股教育集团总经理&合伙人、北大培文教育公司常务副总裁。】
最初促使徐扬华一毕业就走上民办教育之路的原因,如今看来有些“愤青”:看不惯公办学校的论资排辈,看不惯人文学科搞标准答案、理科搞题海战术,看不惯学校对艺术和体育的漠视。
在民办教育的大江大浪中锻炼了20余年,从最初的基层工作者到管理者,再到创业者,徐扬华努力改变着那些他当年看不惯的事情,他也做到了。如今,他知道,那些“看不惯”不是公办学校特有的问题,而是在应试教育重压下,教育被扭曲了。
徐扬华坚持写了很多年博客,其中不乏对民办教育的真知灼见,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做的也是“民办教育的集团化发展战略研究”。这些年,对于中国的民办教育,他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吃透政策方能享受政策红利
2017年7月1日,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长久以来被诟病的“合理回报”的模糊说法被摒弃。确立了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模式,规定民办学校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学校,但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
对于“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很多人唱衰,认为这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后退,但徐扬华不这么看。
“一方面,避免了大批无良资本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另一方面,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分,又使投资教育的人有了营利的合法性,包括证券化、融资、财产所有权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徐扬华说。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同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相比营利性民办学校,享有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建、扩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与公办学校同等原则,以划拨等方式给予用地优惠。
阳光教育集团的定位一直是普惠性,林腾蛟甚至资助了很多汶川地震的孤儿在学校里读书。在徐扬华看来,他的这位师兄做的不是教育产业,而是教育事业,“企业家办教育,这是很多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相比于捐资助学,自己办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更加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条道路。英美很多的大财团,也都在做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
急着赚钱,动作会变形
2009年,徐扬华写过一篇博客,题目是《民办教育必须是真教育》,文中写道:“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说白了,要想办好一所民办学校,必须有足够的钱,保证硬件建设,保证教师工资;更重要的是,老板必须不求回报,至少不急着在十年之内求回报。”
至少十年内不求回报,这一点徐扬华至今仍然坚持。“急着赚钱,动作难免会变形。最终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从长期来看,民办教育是会有收益的,利润率大约在20%~30%,只不过这个利润率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养育了五年八年之后,因为你的办学质量和品牌得到社会认可,水到渠成的。”徐扬华说,“我的基本想法就是,取之于教育,用之于教育。不停地去做强做精,打造精品课程,未来都是会有价值体现的。”
董事会并没有对徐扬华提出短期内的目标要求,教育集团将来发展好了能上市固然好,但这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虽然我们现在在实体办学上结余不多。但是打造出了这么多的产品,包括管理标准、课程体系,这些都是应该有价值的。”
教育要与企业思维融合
2004年左右,徐扬华最喜欢的杂志是《中国企业家》。“教育的管理,整体上落后于企业的管理。”这是他当时最深的体会。
在徐扬华看来,很多校长是老师出身,先天缺少了企业管理的系统培训。从整体上来说,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偏向于感性,更关注人文情怀,往往缺少“企业家精神”,不太注重投入产出分析、市场竞争力与客户满意度。在另一个极端,很多企业家办学,纯粹以企业经营的方式来管理学校,杀鸡取卵,急功近利,把一些校长吓跑了。
“这些年,我观察了很多发展得比较好的民办教育集团,都是首先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能在集团化管理体系之下,追求品质、追求品牌,真正落实教育理念,真正把教育效果落实在每个孩子身上,同时又能把董事会关心的运营效率、经营绩效完美结合起来,这对一个民办学校的校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徐扬华说,教育集团的管理者同样面临着考验,“如何在集团的管控与支持、校长的自主性之间去做一个平衡,也是一门大学问”。
集团化发展给民办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因为有一套相对成型的管理体系,从而降低了个体差异所带来的风险。
找准定位,切忌通吃
定位,是民办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甚至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
徐扬华把阳光教育集团定位于“精英教育”,最初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非营利性、普惠性的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的发展战略,也是不会变的。”徐扬华说,而精英教育是体现在理念上、课程上、自主选聘教师、自主双选学生和家长的体制下,恰恰体现了民办教育的个性化。
从宏观上来看,国家最近二十多年对民办教育定位也在发生转变。1994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将民办中小学校界定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定义民办教学为“ 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将民办教育定位为“重要增长点”“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从字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民办教育越来越被国家所认可。
“要上学,找公办,政府做托底。要择校,找民办,让家长和孩子有多样化的选择。”徐扬华说,民办学校一定要有区别于公办学校的特点,才有独特的价值。所以,他从不回避“精英教育”,“社会在发展,不是精英泛滥,而是精英太少。希望我们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精英教师,课程都是精品课程,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未来精英。但是对于学生,我们不会去提‘精英’二字,反而要强调富家寒教,让他们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成长机会。”
在徐扬华看来,生源定位于精英聚落或者后进生群体、收费定位高端一些或者偏低一些,都不是问题,但民办学校一定要有准确定位,不必试图通吃。
本文选自《教育家》杂志2018年1月刊,原标题为《一个民办教育“老炮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