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未来与当下的关节
在实行海洋教育的过程中,白刚勋有了很多发现,“兴趣是一切的关键,而且要将兴趣转化为能力,将能力与未来专业选择对接,兴趣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白刚勋看来,这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一段时间下来,海洋班的做法也逐渐被推广到了普通班级,形成了覆盖全校的“ 海洋文化”。
每个高一新生一入校,就会接触到一周一次的专家讲座,这些专家来自于各行各业,有大学教授,有科研院所专家……
三十九中的白晓鸽博士会对每一次讲座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提炼出大学专业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并与主讲人进行深入沟通。于是,这些各领域的精英便将深奥的行业知识化作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每个孩子了解大学专业与中学阶段学科的关联度。
在白刚勋看来,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反观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
白刚勋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验证了知识纵向贯通的可能性。当时,尚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刚学到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但他按照书本的步骤尝试解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白刚勋便让他用同样的方式试着解出三元一次方程、四元一次方程和N元一次方程,他用化归和消元的方式一一解答。
等方程做完之后,白刚勋抖出了包袱:“二元一次方程式初中的知识,三元和四元一次方程式高中所学的知识,而N元一次方程式是大学所学的知识。”
他的孩子方才发现大学的知识难度无非如此,从那之后,他对解数学难题充满了浓厚兴趣。
通过透析本质和方法,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知识都衔接到了小学知识。同理,专家讲座的作用无出其右,“ 高中孩子经常听大学讲座,就能贯通学科核心思想、方法以及本质和内涵。”白刚勋说。
在每个学期开学前,学校至少会规划出一学期的讲座内容,并且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设定,将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入这一高中与大学的衔接课程体系中。
对于这样的讲座,他笑称是让孩子一周一次“ 仰望星空”,而很多孩子也从璀璨的“星空”中寻找到了潜藏于内心的专业兴趣。白刚勋坚信,一旦有了兴趣,孩子就能从内心构建起了一种自主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十九中曾做过一次跟踪调查,到了高二末,全校有接近80%的学生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都有了清晰的规划,而到了高三毕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专业报考拥有明确的目标。
长期的讲座熏陶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开拓同样具备显著的效果。白刚勋犹记得曾经有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来到三十九中做完讲座之后,对学生的提问惊诧不已:“ 清华大一的学生绝对提不出这样专业的问题。”
重构学生的认知方式
专家讲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下一步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将兴趣转化为能力,在三十九中,实践是将兴趣升华的重要手段。
今年四月,三十九中自主招生了两个班级,每一个入学的新生必须要完成一项入学任务——提取DNA。白刚勋随机调查了一个女孩对实验的看法。
她告诉白刚勋,老师在讲解预备课程的时候她完全没有听懂,觉得很难,可一旦让她自己动手做起来,她觉得太简单了。
“通过亲自动手,一个问题从很难到很简单,化繁为简,这就是实践的魅力。”白刚勋坦言。
在三十九中高中部,每一个孩子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小课题研究,这些孩子自由组合,汇报研究课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形成一篇专业论文。
白刚勋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重构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方式。“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很多孩子深度体验到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他们从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与平日无法感受到知识价值的学习方式是迥然不同的。”
有一个孩子甚至通过课题研究自己领悟出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内涵:学而时习之并非学完之后做练习,而是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
2011年,三十九中开始启动一年一次的海上科考,从最开始的一条船一直发展到今年六航次的规模。海上科考的主要项目是测量风力风向、测定盐度、PH( 酸碱度)值等海水指标以及考察海上动植物的数量。在半天的时间内,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归来之后形成一份海上科考报告。
在白刚勋看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的对知识概念的认识是十分自然的,若只在教室中单纯地接触概念,哪怕学生最终考试得高分也很难形成真正的认识。
这些年,借助实践性的海洋教育,白刚勋愈加深入到教育的本源思考,“意识是怎样形成的,依靠概念和定理未必能够形成意识,意识一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同理,要想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没有科学实践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