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海英草”为什么这样红

时间:2017-09-22作者:王俊文来源:教育家杂志

一件事情让他犹豫了好长时间。

那是1986年的秋天,有几个同学捎来高中老师的口信,让他回去参加高考复习班,并且劝他说,你的基础很扎实,只要英语再下点功夫,来年一定稳操胜券。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同学的话在滕兆敏的心里掀起了层层的波澜。其实,他何尝不想上大学,那可是他未竟的夙愿啊!几个晚上他都睡不着,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也不知从哪儿听到的消息,有几个学生乘课间休息的时候,找到他说:“ 滕老师,听说您要去考大学了?”还未等他回答,有一个瘦小的学生怯生生地扯着他的衣角说:“ 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能不能不走啊,我们太喜欢您的课了!能不能不走啊?能不能不走啊!”望着一双双急切期盼的眼睛,目光里满含着对知识的渴求,滕兆敏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掷地有声地说:“ 不走了,就同你们在一起,永远在一起!”周围顿时响起孩子们的欢呼声。一诺千金,为了这句话,他把自己的青春交给了讲台和孩子们,无怨无悔。

为讲一堂课,流下多少汗。理想和现实毕竟有着一步之遥。三尺讲台在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可是滕兆敏为了站上这三尺讲台,上好这一堂课,背后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无人能知。

滕兆敏的家离学校有五六里路,他来回都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风里雪里,严冬酷暑,烈日暴雨。

像对待海英草一样,上天仿佛也在考验着滕兆敏的耐心和毅力。常年的劳累,让年纪轻轻的他落下了胃疼的病根。有一天晚自习后,因加班太晚,加之下雨路滑,过小河时,他不小心摔到了桥下。回到家里,已是半夜时分,看到满身泥水、又冷又饿的滕兆敏,一直在等他吃饭的母亲心疼得直落泪。对于这一切,滕兆敏习以为常,他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能站上讲台。

作为临时代课老师,滕兆敏的待遇与正式教师有很大差距。别人的工资是按月发放,而他却要年底才能领到手,而且还打了折扣。日常的福利一概没有,平时其他公办老师可以到食堂用餐,而代课教师却没有这个资格。公办、民办教师之间都仿佛有一堵厚厚的墙,何况一个临时代课老师?滕兆敏只能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巴煎饼,听着不时传来的冷嘲热讽,所有这些,对一个不到20岁的自尊心很强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刺激。有时候,滕兆敏也想一走了之,回去复读,但他不仅承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打击,还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只要能上课,凡是学校的苦脏累活,他都抢着去做。

晚上,他住在静谧的乡村校园里,只有《语文教学通讯》《读者文摘》等有限的几本杂志与他相伴,滕兆敏阅读着,思考着,实践着。当时滕兆敏最苦闷的是没有书读,他好像患上了阅读饥渴症,幸亏有学生偶尔带来一两本书,师生共享。他最喜欢读的是《人生》《平凡的世界》,和很多人一样,在读这些小说的时候,他还很年轻。也正因为年轻,更容易被孙少平、高加林奋斗和苦难的人生感动。

在压抑地跟着孙少平熬过最苦难的时光,看到孙少平敢于在脸上露出微笑的时候,他常常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横流。那时他也许还没有认识到,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

用书本垫高自己,为他登上重点高中的讲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讲台、学生、飞溅的粉笔屑,滕兆敏和他的学生们仿佛把一切隔在了窗外,这里的世界看似静谧,却涌动着求知的激情。老师神情激越,学生神采飞扬;老师哲思泉涌,学生智慧流淌。滕兆敏说,语文课是美的,是有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用心寻找春天和快乐,用爱编织秋天和自由,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老师充满深情的一个眼神,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会在学生的心弦上弹出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滕兆敏也正是这么做的,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学生们也给了他一个个惊喜。

久而久之,领导和老师越来越喜欢这个勤奋踏实的小伙子,也正因如此,在清退代课老师的过程中,滕兆敏作为全市唯一的代课老师,破例留在学校继续任教。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